星移斗轉,光陰流逝,清王朝覆滅已將近一個世紀,一度轟轟烈烈的清代內廷戲劇活動也早已隨之而煙消云散。200余年清宮演戲史,正是清王朝由盛而衰的縮影。即將進入21世紀,對歷史的認識應當超越以往,趨于更加公允和實事求是,因而有關清代帝王后妃在不同歷史背景下看戲的史事盡可如實介紹,宮廷演戲對于戲劇文化的發(fā)展和京劇形成產生的影響也不妨客觀評原本為地方劇種的皮黃腔調在北京得到了生息繁衍的土壤。京都特定的政治、經濟、文化氛圍孕育了不僅適應了宮廷需求,也能夠適應云集南北各地官員、商賈以及平民的新興劇種,在匯集了其它傳統(tǒng)藝術門類的精華之后,形成了公認為“國劇”的京劇藝術,并將這一地位持續(xù)了一個多世紀之久。這種現(xiàn)象不是偶然的,植根于人民大眾之中的京劇包含著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深厚的底蘊,理應繼承與發(fā)揚,清廷的倡導曾為其拓寬了發(fā)展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