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緒論1.11IMT—2000/UNTS概述1.1.1第三代移動無線通信系統(tǒng)的市場需求與業(yè)務1.1.2技術要求與無線工作環(huán)境1.2歐洲的研究工作1.3歐洲的標準化工作1.4其他國家和地區(qū)的研究與標準化工作1.4.1全球的工作1.4.2日本的工作1.4.3北美地區(qū)的工作1.5國際通用的頻段劃分1.6第二代系統(tǒng)向第三代系統(tǒng)的發(fā)展和過渡1.7本書的內容安排參考文獻第2章TD—CDMA2.1基本概念2.1.1物理信道2.1.2擴頻與調制2.1.3訓練序列2.1.4信道分配2.1.5自適應天線2.2使用聯(lián)合檢測的數據估計算法的分析模型2.3估計性能2.3.1鏈路級仿真2.3.2鏈路估算模板2.3.3系統(tǒng)級估計的結果2.4小結參考文獻第3章WCDMA3.1基本概念3.1.1載波間隔及部署3.1.2邏輯信道3.1.3物理信道3.1.4擴頻3.1.5多速率3.1.6分組數據3.1.7切換3.1.8GSM和WCDMA之間的互通3.2性能分析3.3小結參考文獻第4章高級接收機算法4.1常規(guī)RAKE接收機的局限性4.2TD—CDMA聯(lián)合檢測4.2.1白化匹配濾波器4.2.2迫零塊線性均衡器4.2.3迫零判決反饋均衡器4.3CDMA上行鏈路多用戶檢測器4.3.1系統(tǒng)模型4.3.2并行干擾抵消接收機原理4.3.3性能計算舉例4.3.4PIC接收機的剩余干擾抑制4.4改進的CDMA下行鏈路接收機4.4.1多徑衰落信道下的LMMSE接收機4.4.2碼片波形均衡4.4.3選定的UTRA下行鏈路接收機方案比較4.5結論參考文獻第5章調制與編碼5.1MALGMSK調制方案5.2具有預編碼措施的多碼CDMA5.3TD—CDMA中Turbo碼的性能評估5.3.1Turbo碼與RS碼和卷積碼級聯(lián)的性能比較5.3.2Turbo碼交織塊的最小值5.3.3Turbo碼交織的優(yōu)化5.3.4部分遞歸系統(tǒng)碼的約束長度5.3.5結論5.4卷積碼的最佳距離譜5.5用于速率匹配的卷積碼5.6衰落信道中卷積碼的序列解碼5.7編碼擴頻的CDMA5.7.1基于卷積碼的低速率編碼CDMA5.7.2低速率編碼CDMA的干擾消除5.7.3CDMA中的TCH碼5.8分組數據傳輸編碼5.8.1用于Ⅱ型混合ARQ協(xié)議的Turbo碼5.8.2用于ARQ的卷積碼5.8.3基于長約束長度、尾比特卷積碼序列解碼的混合ARQ參考文獻第6章UTRA傳輸控制功能6.1無線接口協(xié)議體系結構6.2UTRAN體系結構6.3RRC的連接與移動性6.4物理層接口6.4.1傳輸信道6.4.2MAC和RRC與物理層的接口6.4.3Ll數據傳輸舉例6.5媒質接人控制(MAC)6.5.1邏輯信道與MAC體系結構6.5.2MAC_d6.5.3MAC_c6.6無線鏈路控制(RLC)6.7數據流(DataFlow)6.8無線資源控制(RRC)6.8.1與無線承載有關的過程6.8.2傳輸信道的再配置6.8.3傳輸格式組合控制6.8.4物理信道再配置6.9結論參考文獻第7章無線資源管理7.1一些基本限制和特性7.2TDD方式下的資源管理7.2.1小區(qū)群系統(tǒng)的資源管理7.2.2基于鏈路增益矩陣的資源配置7.2.3小區(qū)群內的資源配置7.2.4小區(qū)群間的干擾處理7.2.5動態(tài)不對稱鏈路7.2.6受限測試與信令7.2.7基于干擾矩陣的集中式RRM7.2.8分散式資源配置7.2.9信道配置(分離)算法描述7.2.10進一步的研究7.2.11總結7.3WCDMA方式的資源管理7.3.1基本原理7.3.2RRM算法概述7.3.3功率控制7.3.4功率控制算法7.3.5測試及信令要求7.3.6與其他算法和實體的相互作用7.3.7切換7.3.8準入控制與擁塞控制7.3.9負載控制7.3.10支持HCS的專用算法7.3.11結論7.4進程設置7.4.l第一層情況7.4.2FDD和TDD的進程設置算法(準循環(huán)Robin法)7.4.3FDD進程設置算法7.4.4結論參考文獻第8章地面無線接入網的互連8.1共存與兼容問題8.1.1UTRA/GSM多模終端與互連問題8.1.2UTRATDD上行鏈路與下行鏈路間干擾估算8.2GSM—UMTS切換測量8.2.1同步信道8.2.2測量的可行性8.2.3測量時間8.2.4網絡監(jiān)測8.2.5結論8.3UTRAFDD系統(tǒng)的鄰道干擾8.3.1鄰道干擾8.3.2容量損失信算8.3.3小結8.4結論參考文獻第9章移動臺定位技術9.1研究背景9.1.1移動臺定位技術的應用9.1.2評價移動臺定位方法的標準9.1.3估計移動用戶位置的方法9.1.4MS定位中存在的問題9.1.3GSM9.2上行鏈路定位法9.2.1測量數據已知的上行鏈路定位法9.2.2測量數據未知的上行鏈路定位法9.3下行鏈路定位法9.4方法的比較與評價9.4.1定位精度9.4.2容量降低問題9.5結論參考文獻第10章TDD演示板10.1功能描述10.2第一層——物理層10.3第二層10.3.1無線鏈路控制/媒體接入控制(RLC/MAC)10.3.2邏輯鏈路層(LLC)10.4第三層10.4.1無線電資源控制(RRC)10.5第七層——系統(tǒng)控制與分析10.6系統(tǒng)結構10.7測試臺指標概述10.8實施步驟10.9測量工作10.10業(yè)務演示工作參考文獻第11章FDD演示板11.1WTDMA演示板11.1.1開發(fā)途徑11.1.2演示板結構11.1.3ACTS高峰會議演示11.1.4結論11.2NTTDoCoMoWCDMA評估系統(tǒng)11.2.1引言11.2.2系統(tǒng)概述11.2.3終端用戶應用11.2.4系統(tǒng)結構11.2.5評估11.2.6結論參考文獻第12章協(xié)調工作12.1運營商協(xié)調組的工作12.2協(xié)調工作的技術要求12.3現(xiàn)有技術方法的一致性12.3.1基站間同步12.3.2導頻結構12.3.3碼片速率和射頻參數12.3.4協(xié)議結構和互連12.4進一步的開發(fā)工作參考文獻編者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