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書共分10章。前兩章概括地介紹了數在計算機中的表示、匯編語言運行的硬件環(huán)境。第三、第四章介紹了尋址方式、指令系統(tǒng)和匯編語言的程序結構。第五、六、七、八章是本書的核心部分,詳細地介紹了80X86和Pentium微型計算機匯編語言程序設計的基本方法和技巧。第九章介紹了匯編語言和高級語言的混合編程方法,第十章概要介紹了保護模式下匯編語言程序設計的基本方法和應用技術。本書可作計算機科學技術和相關專業(yè)本,專科教材,也可作從事相關技術工作人員的參考書.匯編語言程序設計是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yè)的一門重要課程,也是其他相關專業(yè)的一門必修或選修課。利用匯編語言可以編寫出時空效率高的程序,在某些領域,匯編語言仍然是必不可少的編程語言之一。目前,整個中國高等教育正處于教學改革的年代,新的教學思路、新的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正在形成。根據全國高等學校計算機教育研究會課程與教材建設委員會的指導意見,結合面向對世紀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yè)課程改革的基本思路,在幾年教學實踐的基礎上,我們編寫了這本《匯編語言程序設計計》??紤]到國內廣泛使用的微型計算機都是以Intel的80x86/Pentium系列微處理器或者兼容的微處理器為CPU的,所以本書以80x86/Pentium系列微處理器為基礎,系統(tǒng)地介紹匯編語言程序設計的基礎知識、程序設計方法和應用技術。全書共分10章。前兩章概括地介紹數在計算機中的表示,匯編語言運行的硬件環(huán)境——80x86和Pentium微處理器以及存儲器的組成和結構,它是后續(xù)內容的基礎。對于已經了解微型計算機原理的讀者,這部分內容可以跳過。第3章、第4章介紹尋址方式、指令系統(tǒng)和匯編語言的程序結構。第5、6.7.8章是本書的核心部分,詳細地介紹了80x86和Pentium微型計算機匯編語言程序設計的基本方法和技巧。第9章介紹匯編語言和高級語言的混合編程方法?5?10章概要介紹保護模式下匯編語言程序設計的基本方法和應用技術。考慮到新教學計劃的課時安排,本書語言盡可能簡練,故關于浮點數編程的內容未包括在內。本書第1章至第3章、第7章、第8章由徐建民編寫,第4章至第6章由袁方編寫,第9章和第10章由楊曉輝編寫。全書由徐建民統(tǒng)稿。本書的編寫得到北京工業(yè)大學李大友老師的大力支持,王鳳先教授在百忙中審閱了全書并且提出了寶貴的修改意見,在此對他們的幫助表示衷心的感謝。本書的初稿曾在河北大學試用,得到了有關老師和同學的許多幫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謝。由于編者能力所限,加之編寫時間倉促,書中不妥甚至錯誤在所難免,懇切希望讀者批評指正。作者2001年8月這套教材是面向21世紀計算機學科系列教材。為什么要組織這套教材?根據什么編寫這套教材?這些都是在這篇序言中要回答的問題。計算機學科是一個飛速發(fā)展的學科,尤其是近十年來,計算機向高度集成化、網絡化和多媒體化發(fā)展的速度一日千里。但是,從另一個方面來看,目前高等學校的計算機教育,特別是教材建設,遠遠落后于現實的需要?,F在的教材主要是根據《教學計劃1993》的要求組織編寫的。這個教學計劃,在制定過程中主要參照了美國IEEE和ACM的《教學計劃1991》。10年來,計算機學科已有了長足發(fā)展,這就要求高等學校計算機教育必須跟上形勢發(fā)展的需要,在課程設置和教材建設上做出相應調整,以適應面向對世紀計算機教育的要求。這是組織這套教材的初衷。為了組織好這套教材,全國高等學校計算機教育研究會課程與教材建設委員會在天津召開了“全國高等學校計算機學科課程與教材建設研討會”,在北京召開了“教材編寫大綱研討會”。在這兩次會議上,代表們深入地研討了全國高校計算機專業(yè)教學指導委員會和中國計算機學會教育委員會制定的《計算機學科教學計劃2000》以及美國IEEE和ACM的《計算機學科教學計劃2001》,這是這套教材參照的主要依據。IEEE和ACM的《計算機學科教學計劃2001》是在總結了從《計算機學科教學計劃1991》到現在,計算機學科十年來發(fā)展的主要成果的基礎上誕生的。它認為面向對世紀計算機學科應包括14個主科目,其中12個主科目為核心主科,它們是:算法與分析(AL)、體系結構(AR)、離散結構(DS)、計算科學(CN)、圖形學、可視化、多媒體(GR)、網絡計算(NC)、人機交互(HC)、信息管理(IM)、智能系統(tǒng)(IS)、操作系統(tǒng)(OS)、程序設計基礎(PF)、程序設計語言(PL)、軟件工程(SE)、社會、道德、法律和專業(yè)問題(SP)。其中除CN和GR為非核心主科目外,其他12項均為核心主科目。將2001教學計劃與1991教學計劃比較可看出:(l)在1991年計劃中,離散結構只作為數學基礎提出,而在2001計劃中,則作為核心主科目提出,顯然,提高了它在計算機學科中的地位。(2)在1991計劃中,未提及網絡計算,而在2001計劃中,則作為核心主科目提出,以適應網絡技術飛速發(fā)展的需求。(3)圖形學、可視化與多媒體也是為適應發(fā)展要求新增加的內容。除此之外,2001計劃在下述5個方面做調整:將程序設計語言引論調整為程序設計基礎,將人-機通信調整為人機交互,將人工智能與機器人學調整為智能系統(tǒng),將數據庫與信息檢索調整為信息管理,將數值與符號計算調整為計算科學。顯然,這些變化使2001計劃更具有科學性,也更好地適應了學科發(fā)展的需要。在組織這套教材的過程中,充分考慮了這些變化和調整,在軟件和硬件的課程體系、界面劃分方面均做了相應的調整,使整套教材更具有科學性和實用性。另外,還要說明一點,教材建設既要滿足必修課的要求,又要滿足限選課和任選課的要求。因此,教材應按系列組織,反映整個計算機學科的要求,采用大拼盤結構,以適應各校不同的具體教學計劃,使學??筛鶕约旱男枨筮M行選擇。這套教材包括:《微機應用基礎》、《離散數學》、《電路與電子技術》、《電路與電子技術習題與實驗指南》、《數字邏輯與數字系統(tǒng)》、《計算機組成原理》、《微機接口技術》、《計算機體系結構》、《計算機網絡》、《計算機網絡實驗教程》、《通信原理》、《計算機網絡管理》、《網絡信息系統(tǒng)集成》、《多媒體技術》、《計算機圖形學》、《計算機維護技術》、《數據結構》、《計算機算法設計與分析》、《計算機數值分析》、《匯編語言程序設計》、《Pascal語言程序設計》、《VB程序設計》、《C語言程序設計》、《C++語言程序設計》、《Java語言程序設計》、《操作系統(tǒng)原理》、《UNIX操作系統(tǒng)原理與應用》、《Linux操作系統(tǒng)》、《軟件工程》、《數據庫系統(tǒng)原理》、《編譯原理》、《編譯方法》、《人工智能》、《計算機信息安全》、《計算機圖像處理》、《人機交互》、《計算機倫理學》。對于IEEE和ACM的《計算機學科教學計劃2001》中提出的14個主科目,這套系列教材均涵蓋,能夠滿足不同層次院校、不同教學計劃的要求。這套系列教材由全國高等學校計算機教育研究會課程與教材建設委員會主任李大友教授精心策劃和組織。編者均為具有豐富教學實踐經驗的專家和教授。所編教材體系結構嚴謹。層次清晰、概念準確。論理充分、理論聯系實際、深入淺出、通俗易懂。教材組織過程中,得到了哈爾濱工業(yè)大學蔣宗禮教授,西安交通大學董渭清副教授,武漢大學張煥國教授,吉林大學張長海教授,福州大學王曉東教授,太原理工大學余雪麗教授等的大力支持和幫助,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謝。李大友2000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