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乾嘉時期,在書法界逐漸掀起一股學碑的風潮,結束了千余年來以帖學為主的局面,一方面秦篆漢隸又受到書家的重視,出現(xiàn)了一批以金石篆隸為擅長的人物,使這古老的書體又煥發(fā)出它的生命力;另一方面由于大量石刻墓志、簡帛、寫經、殘紙的發(fā)現(xiàn)或出土,為書法的創(chuàng)作提供了新的原料,人們已不滿足于矩矱森嚴的唐人楷法,而那些轉輾翻刻,面目已非的刻帖跡逐漸在式微中茍廷殘喘,直至清末珂羅版的出現(xiàn),古代著名書家的真跡和最佳拓本影印問世,帖學始于涅槃中鳳凰再生,活躍在嘉慶期間的著名書家陳鴻壽正是處在碑學和帖學的交替時期,在他的書法作品亦不可避免地烙上時代的印記。陳鴻壽,生于乾隆三十三年(一七六八),卒于道光二年(一八二二),字子恭,號曼生、翼庵、恭壽、老曼、曼龔、夾谷亭長、種榆道人、胥溪漁隱等浙江錢塘人,他出生于書香門第,家富收藏,自幼便酷愛金石書畫,曾拜當時的名家蔣仁、黃易、奚岡為師,在杭州相與切磋,為他打下了扎實基礎,他在十五歲時喪母,嘉慶六年選為貢生,曾任江蘇溧陽知縣,官至南河海防同知。后因病逝世,終年公五十五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