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種曲》之名并不始自原刻,因為最初這部曲選是分為六套陸續(xù)刊行的,后來清初重刻時一次出書,才有了《六十種曲》之名。《六十種曲》是當時名滿天下的汲古閣編輯刻印的。汲古間主人毛晉(1599-1659),字子晉,原名風苞,字子久,江蘇常熟人,我國歷史上最著名的藏書家、出版家之一。明諸生,曾受業(yè)于錢謙益。好古博覽,嗜書成癖,聚書富甲天下。搜求古書異本,不遺余力,以至當時有這樣的諺語:“三百六十行生意,不如鬻書與毛氏”。建造汲古閣、目耕樓,藏書多達八萬四千余冊。求得秘籍善本,或手自校訂,或延請專家名士勘閱,然后刊行于世,???、雕板、用紙、用墨都很講究,吳偉業(yè)曾贊道:“繕寫精校鏤板工”。平生所刻之書達六百余種之多,就私家刻書而言,可謂“前無古人,后無來者”了。在毛晉的刻書宏業(yè)中,《六十種曲》顯然算不得“重點項目”,比起《十三經注疏》、《津逮秘書》、《十七史》等巨帙,只不過是蕞爾小國而已。但是在戲曲文獻的天地里,它卻是沒有匹敵的泱泱大國了。由于毛晉并不著通戲曲,因此后人多有認為《六十種曲》的編選是請行家代庖的。在毛晉的親朋好友中,人們注意到了三個人:陸貽典,凌濛初和馮夢龍。陸氏字勅先,是毛晉的姻親,也是個有名的藏書家,對戲曲很有研究,他影抄的元末《琵琶記》,是現今尚存的最好版本之一,他曾為毛晉校訂過《唐英詩歌》。凌濛初,字初成,號即空現道人,以編刻了兩集《拍案驚奇》聞名于文學史,同她也著于戲曲,曾改編過劇本,著有曲論《譚曲雜札》,選有南曲選本《南音三籟》,他的號“即空觀道人”與《六十種曲》的序文題署“閱世道人”、“得閑主人”、“靜觀道人”、“閑一道人”、“思玄道人”,意味頗近》勻夢龍在戲曲小說方面都有很高成就,是著名的“三言”的編撰者,曾創(chuàng)作、改編十多種傳奇作品,以《墨憨齋定本傳奇》之名刊行,還選有《太霞新奏》曲集。這三個人看來是完全有可能參加《六十種曲》的編選工作的,但究竟有無代庖者,誰是代庖者,目前尚缺確鑿信實的證據,有待于新的發(fā)現。《六十種曲》之所以能廣泛而長久地流傳于世,主要是選收劇目得當。南戲、傳奇作品的數量非常大,僅就明人傳奇而言,有目可查者就多到九百五十種(此據傅惜華《明代傳奇全目》)。編者披沙揀金,照顧各面,選輯六十種成集,既使得內容豐富充實,又兼顧到篇幅適中。從選收的劇目看,“荊、劉、拜、殺”和《琵琶記》是宋元南戲的傳世名篇,對傳奇的發(fā)展產生過巨大的影響?!段鲙洝肥窃s劇的代表作,明人有多種改編本,編者選了其中一種,而把原作附錄在該套之末,并不是編者南北不分。明人的作品選收了戲曲巨匠湯顯祖的全部作品,還有《浣紗記》、《繡襦記》、《鳴鳳記》、《玉玦記》、《玉簪記》等,都堪稱為明傳奇中的精品;有的作品雖非上乘之作,但是各具特色,如《西樓記》、《義俠記》、《鸞鎞記》、《蕉帕記》、《錦箋記》等,嚴奉曲律,音韻協(xié)調;《玉鏡記》、《獅吼記》、《東郭記》等,詼諧幽默,機趣橫生。《六十種曲》選收劇目還注意戲劇文學所特有的舞臺性。明代曾出現過一些頭巾氣十足的劇作,象邱濬的《五倫全備記》便是典型的封建說教劇,這類“酸腐”的案頭戲,編者屏之不選?!读N曲》大都是當時廣泛傳唱的場上之作,幾乎每個劇都有精彩的折子成為昆曲的保留劇目,傳演不衰。當然,從今天研究戲曲的要求來看,《六十種曲》終歸因歷史的限制顯得不那么完美,一些好作品沒被編入,如《寶劍記》、《紅梅記》、《嬌紅記》、《連環(huán)記》等,有些作品格調不高,技巧平庸,不應編入。盡管如此,我們今天研究或了解明代傳奇,《六十種曲》仍不失為一部極有價值的選本。《六十種曲》的最早刻本是明末崇禎年間汲古閣的原刻本,可惜原刻本已無完帙,都成單行本,流傳至今,僅有三十多種,很不容易見到了,好在《古本戲曲叢刊》中影印了二十多種,尚可鏡中觀花,望其風采。清初重刻本《六十種曲》??鼻肪?,版本價值遠不及原刻本。1935年,開明書店排印出版,錯漏不少。解放后;1954年,文學古籍刊行社用開明書店紙型。重印,作了較全面的校勘訂補,經過這次整理,《六十種曲》基本臻于完善,1958年、1982年,中華書局先后兩次重印,使之成為最通行易得的本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