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顒 (1627—1750),字中孚,陜西盩厔(今周至)人,因山曲曰盩,水曲曰厔,故學者稱其為二曲先生。李顒生于關中,生平提倡講學,為關中學者推崇,與孫奇逢、黃宗羲并稱為清初三大儒,是明清之際很有影響的大教育家之一?!抖分械慕逃枷胧秦S富的,概括言之,包括如下幾個方面。(一)學宗陸王心學并糅以程朱理學精神的“學髓”說《二曲集》卷二的《學髓》,是一篇很著名的教育哲學著作。所謂“學髓”,就是學術的真髓,亦即學術最切要的宗旨。這篇論著是李顒給門人的講學錄,由門人記錄整理而成,有圖有說,而圖是李顒自作的。這部《學髓》有圖有說,體例有似周惇頤的《太極圖易說》,其書分兩部分,一為“揭出本來面目”的心性本體論,一為揭示“下手工夫”的道德修養(yǎng)工夫論。在本體論方面,《學髓》認為“人生本原”(又稱“靈原”)是人的根本,也是天地萬物的根本。實際上這種“人生本原”或“靈原”即指“人心”。以為它“塞天地,貫古今,無須臾之或息。會得此,天地我立,萬化我出,千圣皆比肩,古今一旦暮”。這種本體論思想是繼承陸九淵的“本心論”和王守仁的“良知說”的,主張精神產生萬物,萬物體現精神。這種心性論,強調個體內在德性對道德實踐的主宰,“人人俱有此靈原,良知良能,隨感而應;日用不知,遂失其正,騎驢見驢,是以謂之百姓?!币詾榇吮倔w是無為而無所不為的,“量無不包,明無不燭,順應無不咸宜。”由此,《學髓》提出“無念之念,乃為正念”的觀點。所謂“無念之念”,即不帶有物欲的念慮,完全符合“天理”,它“至一無二,不與物對”,純然是天理,沒有理與欲的二者對立。道德與非道德之分,不是由外在的道德實踐過程和結果決定的,而是由“念起”,“念起而后有理欲之分”?!凹此鸾陨?,發(fā)而為言,見而為行,可則可法,事業(yè)炬卓,百世尸祝,究非行所無事。有為之為,君子不與也”。這是一種徹底的主觀道德哲學,它把“存天理滅人欲”的禁欲主義思想推向絕對的內心靜境,要求學者固本守真,“理欲兩忘,纖念不起,猶鏡之照,不迎不隨”,只有這樣才有本體存在,才謂“絕學”。才謂“大德敦化”?;谶@種本體認識的功夫之學,和宋明理學相比,十分接近于明代王艮的“心齋’、聶豹和羅洪先的“主靜歸寂”,以及鄒守益的“本體戒懼”,其功夫的起點是齋戒,這是“神明其德”的要務,要在使念慮齊一,防非止惡,肅然警惕,保持道德精神的嚴正。其基本功夫是靜坐。為什么要靜坐呢?“水澄則珠自現,心澄則性自朗,故必以靜坐為基”。一日要求三次靜坐,黎明、中午、午夜三次靜坐時均要焚香一炷在前,使心既“靜而虛明寂定”又“動而虛明寂定”,在本體未發(fā)之中和已發(fā)時求“致中和”。以為通過靜坐工夫的修養(yǎng),一當達到“湛湛澄澄、內外無物”的虛明寂定境界,即可使“本體”“往復無際,動靜一原”,展現本體的真面目?!爸链?,無圣凡可言,無生死可了。”也就是達到純乎天理而絕無人欲的境界。《學髓》以為這種境界正是六經、《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以致周惇頤的“立極”、程頤的“識仁”、朱熹的“主敬窮理”、陸九淵的“先立乎其大”、王守仁的“致良知”、湛甘泉的“體認”等所講的境界。這就學,就是學髓。除此之外,即使博盡古今典籍,著作積案充棟,都不能算是學,只可以說是“玩物喪志”??傊?,李顒的《學髓》從教育哲學方面,把宋明理學的心性論和“存理滅欲”方法論推到了一個徹底的神秘的主觀精神世界,這與他以“慎獨”避世,決心不與清朝廷合作,而同時又找不到安身寄托的心境很有關系,在道德修養(yǎng)實踐中,其“學髓”理論與功夫都是很難奏效的。(二)以“悔過自新”標宗的心性修養(yǎng)論《二曲集》中的《悔過自新說》認為,人性“得天地之理”,“本至善無惡,至粹無瑕”。但為“氣質所蔽,情欲所牽,習俗所囿,時勢所移”,逐漸受到剝蝕遷流,以致墮落為“小人”。即使淪為“小人”,然其“本性”并未因此而泯滅,“譬如明鏡,蔽于塵垢,而瑩體未嘗不在”,只要刮磨洗剔,垢盡穢去,依然光明瑩潤,沒有什么損失。古今為學之道,談心性修養(yǎng),都是教人在心性上用刮磨洗剔之功,以明心見性?;谶@種觀點,《悔過自新說》指出:“古今名儒,倡道救世者非一?;蛞灾骶锤F理標宗,或以先立乎大標宗,或以心之精神為圣標宗,或以自然標宗,或以復性標宗,或以致良知標宗,或以隨處體認標宗,或以正修標宗,或以知止標宗,或以明德標宗。雖各家宗旨不同,要之總不出‘悔過自新’四字,總是開人以悔過自新的門路”。以“悔過自新”標宗的心性修養(yǎng)論,它在人性“本原”狀態(tài)上肯定人的本質,并認為人性是通過后天的習得與教育可以改變的,但是它斷定“人欲”是絕對壞的、惡的,為了“存天理滅人欲”,則主張“復其無過之體而歸于日新之路”。李顒指出,六經四書,都是講的“悔過自新”道理,只要上至天子,下至庶民百姓,都能按照這個道理去做,則可以實現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目的。所以,“悔過自新”是為學的根本學問,“乃千圣進修要訣,人無志于做人則巳,茍真有志做人,須從此學”。然而,如何使悔過自新之學落實到心性修養(yǎng)上來呢?該文指出,讀書人若講究此學問,須“于起心動念處潛體密驗。茍有一念未純于理,即是過,即當悔而去之。茍有一息稍涉于懈,即非新,即當振而起之。若在未嘗學問之人,亦必日先檢其身過,次檢其心過,悔其前非,斷其后續(xù),亦期至于無一念之不純、無一息之稍懈而后已”。這種悔過自新,完全是一種內心的省察與修養(yǎng),是一種自覺地用封建道德精神枷鎖來束縛自我身心的辦法。以為悔過自新使心性修養(yǎng)到極處,則“悔而又悔,以至于無過之可悔;新而又新,以極于日新之不已。”至于悔過自新的功夫,仍如《學髓》所主張的那樣,在于靜坐?!拔醿娂攘粢獯藢W。復悠悠忽忽,日復一日,與未學者同為馳逐,終不得力,故須靜坐。靜坐一著,乃古人下工之始基?!睘槭裁匆o坐呢?因為“天地之理”不聚不散,故不靜極則不能超悟,而且“過與善,界在幾微,非致精不能剖析”,只有靜坐,摒除“旁騖紛營”,才能“知幾”致純乎“天理”,明心見性?!痘谶^自新說》還列舉了古今許多人的事例以作勸勉,說明只要悔過自新,就會有成就德性的效果??傊?,“悔過自新”的心性修養(yǎng)論所講的主要是宋明理學家的道德內省修養(yǎng)功夫,旨在教人去盡“人欲”,使外在的封建人倫道德規(guī)范完全自覺地內化為個體道德品質,“仰不愧天,俯不怍人”,廟為“完人”、“賢圣”。(三)論“明心、體理、修身”之學《二曲集》中的大量篇幅,闡述了為學的目的和作用。在《兩庠匯語》中指出:“教化必自學校始,未有教化不行于學校而可以言教化者也。然教化不在空談義理,惟在明此心,體此理?!惫沤裥睦硗唬粸閷W的目的與性質則有根本區(qū)別,一種是“為己”之學,一種是“為人”之學。所謂“為人”之學,“不但趨名趨利,為圣賢所棄,即聰明才辨,無一可恃”。而“為己之學,不過明此心,體此理,修此身。此心未發(fā)之前要涵養(yǎng)。既發(fā)之后省察??偛煌馊沼贸P?。綱常倫理間隨時隨處體認而已”。李顒認為,為學就要以“為己”為目的,以修己而治人。因為人生在世,“立身要有德業(yè),用世要有功業(yè)?!惫省傲⑷诉_人全在講學,移風易俗全在講學,撥亂返治全在講學,旋乾轉坤全在講學。為上為德,為下為民,莫不由此?!奔纫靼住盀榧褐畬W”,就應當知道學術真?zhèn)沃??!抖放u后世學術不明,教化陵夷,“父兄之所督,師友之所導,當事之所鼓舞,子弟之所習尚,舉不越乎詞章名利,此外茫不知學校為何設,讀書為何事?!睂W術不明,使“為人之學”以學術殺天下后世”;而“為己之學”日晦,“人心不正”,“治化不興”。所以,《二曲集》認為:“為今日計,惟在明學術。學術明則人才興。人才興,則風俗正而治化翔洽矣”。講明學術,目的在于治亂。而“天下之治亂,由人心之邪正;人心之邪正,由學術之明晦,學術之明晦,由當事之好尚。”在這里,李顒將學術之明正與否,歸咎于統(tǒng)治者對學術的提倡,指出近世統(tǒng)治者所“加意”的不過是“會課考文,供饌給賞而已”。有鑒如此,李顒在《匡時要務》中指出:“夫天下之大根本,莫過于人心;天下之大肯綮,莫過于提醒天下之人心。然欲醒人心,惟在明學術。此在今日,為匡時第一要務?!薄抖匪鞯膶W術是什么呢?或者說要以什么學術來“提醒天下之人心”呢?這就是所謂的“明體適用之學”。在《盩厔答問》,文中指出:“能經綸萬物而參天地,謂之儒;服經綸之業(yè)而與天地參,謂之學?!薄叭逭咧畬W,明體適用之學也?!本唧w說來,“其實道學即儒學”,“窮理致知,反之于內,則識心悟性,實修實證;達之于外,則開物成務,康濟群生。夫是謂明體適用。”在《富平答問》一文中也指出:“《六經》、《四書》,儒者明體適用之學也?!比欢?,讀《六經》、《四書》能否達到“明體適用”的目的,這要看讀書的目的與方法。如果讀書不求明體適用,研究雖深,論著雖富,不過是夸精斗奧,炫耀流俗而已。又如支離于繁說,埋沒于訓詁,“實厄于俗學之口耳”。這種為學目的與方法是不能達到“明體適用”目的的。讀《四書》、《六經》而不能明體適用,其方法上主要是追求了“雜”。何謂“雜”呢?即“扣之而不竭,測之而不深,見聞雖富,致遠則乖,此雜學也?!狈矠殡s學者,役有用之精神,親無用之瑣務,“內不足以明道存心,外不足以經世宰物,亦只見徒勞而已矣”。這些學問方法都不能明體適用,那么方法又在何處?《二曲集》雖成書于清初,當時的清朝統(tǒng)治者極力推崇程朱理學,而猛烈攻擊王陽明學,同時在廣大學者中也極力貶低陽明學。在這種情況下,李顒卻認為陽明學和朱子學正是“明體適用之學”,《富平答問》指出:后世學者都不善學陽明學和朱子學,以為朱王之學水火不相容,這是相當錯誤的。陽明學有“明體”的作用,而朱子學有“適用”的意義。故“必也,以致良知明本體,以主敬窮理、存養(yǎng)省察為工夫。由一念之微致慎,從視聽言動加修,庶內外兼盡,姚江、考亭之旨不偏廢,下學上達,一以貫之矣?!敝挥羞@樣,才能“明體適用”。李顒認為,為學能否以“明體適用”為根本,關系到儒學的明晦。“儒學明晦,不止系士風盛衰,實關系生民休戚,世運否泰。儒學明,則士之所習者,明體適用之正業(yè),處也有守,出也有為,生民蒙其利濟,而世運寧有不泰?儒學晦,則士之所攻者,辭章記誦之末技,處也無守,出也無為,生民毫無所賴,而世運寧有不否?”由此可見,《二曲集》所論述的“明心、體理、修身”之學,乃是所謂“明體適用”之學,其作用與意義在于“治亂世”、“醒民心”。(四)“明體適用”之學的教學內容及教學計劃《二曲集》在《體用全學》中,將學術分為“明體類”和“適用類”。屬于明體類的學術有:《象山集》、《陽明集》、《龍溪集》、《近溪集》、《慈湖集》、《白沙集》,以為這是“明體中之明體也”。此外還有《二程全書》、《朱子語類大全》、《朱子文集大全》、《吳康齋集》、薛敬軒《讀書錄》、《胡敬齋集》、羅整庵《困知記》、呂涇野《語錄》、《馮少墟集》等,這些是“明體之功夫也?!敝赋觯骸白韵笊揭灾链群畷?,闡明心性,和盤傾出,熟讀之,則可以洞斯道文之大源。夫然后日閱程、朱諸錄及康齋、敬軒等集,以盡下學之功,收攝保任,由工夫以合本體,由現在以全源頭。下學上達,內外本末,一以貫之,始成實際?!背鲜鲋魍?,還有《鄒東廓集》、《王心齋集》、《錢緒山集》、《薛中離集》、《耿天臺集》、《呂氏呻吟語》、《辛復元集》、《魏莊渠集》、《周海門集》,也可以作為參考教材。“適用類”的著作有:《大學衍義》、《衍義補》、《文獻通考》、《呂氏實政錄》、辛復元《衡門芹》與《經世石畫》、《經世挈要》、《武備志》、《經世八綱》、《資治通鑒綱目大全》、《大明會典》、《歷代名臣奏議》、《律令》、《農政全書》、《水利全書》、《泰西水法》、《地理險要》等。指出:“以上數種,咸經濟所關,宜一一潛心?!睆纳鲜鏊械膶W術著作來看,《二曲集》所主張的“明體適用”之學,其所謂“體”即指道德心性的修養(yǎng),而“用”則指治國平天下及其有關的政治、軍事、律令、農田、水利、地理等的應用。在每部書之后,李顒都寫了按語,指出每部書的性質和意義,在“明體”或“適用”方面占有怎樣的地位。這些反映了李顒的學術價值取向,最明顯的是他把陸九淵、王守仁等人的著作看成“明體中之明體”,而把二程、朱熹等人的著作,只看成“明體中之功夫”,反映了他傾心于“心學”。在《答顧寧人先生》論學書中,李顒指出:“明道存心以為體,經世宰物以為用,則體為真體,用為實用。”既要明道存心,又要經世宰物,則只辨古今疑誤字句,考據訓詁,或求于口耳見聞之間,只是求末。由此可見,李顒雖大談道學心性修養(yǎng),但他是以實用為指歸的。尤其在“適用類”方面,他把《經世挈要》、《武備志》、《農政全書》、《水利全書》、《泰西水法》、《地理險要》等書列入教材范圍,這表明他對實際學問的確實關心。如《經世挈要》一書,其內容涉及屯田、水利、鹽政以及國計、選將、練兵、車制、火攻等。《武備志》的內容包括古今戰(zhàn)陣以及用兵之法,其中《孫子》、《吳子》、《紀效新書》、《練兵實紀》都是古代兵家的經典著作。而《農政全書》、《泰西水法》等都是當時的科技新書,他把這此列入教材,表明他的“適用”之學是以經世致用為指歸的。在《讀書次第》一文中,李顒為學者開了一份十分詳細的清單,書目共34種,此外還提到作為參考的書目數十種?!抖凡粌H列有這樣詳細的書單,并指明每種書的意義,而且在《關中書院會約》、《學程》等文中,根據教材內容的深淺難易及其內容結構,按照教學程序及教學心理特征,列入了很有價值的教學計劃,對學習次序、知識與心理準備、教學方法等,都作了具體的說明。在教學原則方面,《會約》與《學程》提出了“奮志求新”、“默坐澄心”、“自體自認”、“問思辨明”、“切問近思”、“聯會切劘”等?!抖纷鳛橹袊糯逃瑧斦f是有其獨特的思想內容和學術價值的。在學術思想方面,它提倡明體適用、真體真用之學,提倡學以經世宰物,主張結會集社,提倡以經世致用為讀書目的,批評當時學者空談心性的空疏學風,既有其理學家的保守性,又有其重實際的一面。在價值取向上傾向陸王心學,主張學術兼容并包,在“明體適用”的原則下改造教育內容。這些應當是可以肯定的。但是,《二曲集》所主張的默坐澄心、悔過自新、明心識體等道德理論和道德修養(yǎng)方法,具有唯心論的神秘色彩和封建禁欲主義本質,這些是與明末清初的反理學啟蒙思潮不相容的,表現出它的落后性和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