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本書為我國古代養(yǎng)生保健及氣功導引的叢書。共34種,計68卷。內容述及養(yǎng)生保健、延年益壽的飲食、起居、調攝和情志的修養(yǎng)及禁忌;氣功及養(yǎng)生學中的呼吸導引功法、常用的食療藥物等,亦述及有關養(yǎng)生的基本理論以及關于宇宙萬物、五運六氣與人的生理、病理變化關系等,故本書既有理論指導意義,也有身心保養(yǎng)與鍛煉的具體方法,特別對中老年人的延年益壽、祛病防病、修身明性及婦女的駐顏美容有獨到之處。本書適用于醫(yī)務工作者及對養(yǎng)生保健有興趣的讀者閱讀。片斷:冬霜水寒,無毒。團食者,主解酒熱、傷寒鼻塞、酒后面赤。雹水醬味不正,當時取一二升內甕中,即如本味。方諸水味甘①,寒,無毒。主明目定心,去小兒熱煩,止渴。方諸,大蚌也?!吨芏Y》明諸承水于月謂之方諸,陳饌以為玄酒?;ㄋ舰?,無毒。主渴。遠行無水,和苦瓜蔞為丸,服之永無渴。糧罌水味辛平,小毒。主鬼氣中惡、疰忤、心腹痛、惡夢鬼神。進一合,多飲令人心悶。又云,洗眼見鬼出古冢物罌中。甑氣水主長毛發(fā)。以物于炊飯時承取,沐頭令發(fā)長密黑潤。不能多得,朝朝梳摩小兒頭,漸覺有益。生熟湯味咸,無毒。熬鹽投中飲之,吐宿食毒惡物,消氣臚脹,亦主痰瘧,調中消食。又人大醉及食瓜果過度,以生熟③湯浸身,湯皆為酒及瓜果氣味。屋漏水大有毒,誤食必生惡疾。以洗犬咬瘡可即愈。豬槽水無毒。治諸蠱毒蛇咬,可浸瘡。溺坑水無毒。主消渴,解河豚魚毒。鹽膽水味咸苦,有大毒。此水鹽初熟④槽中瀝黑汁也,人與六畜皆不食。冢井水有毒,人中之不活。欲人者,先試以雞毛,如直下者無毒,如回旋而舞者則有毒。先以熱醋數(shù)斗投井可人。洗碗水主惡瘡久不差者。煎沸以鹽投中,洗之立效。蟹膏水以膏投漆中化為水,古人用和藥。又蚯蚓去泥,以鹽涂之,或內人蔥中化為水。主天行諸熱病、癲癇等疾。又涂丹⑤毒并敷漆瘡,效。陰地流泉水飲之令人發(fā)瘧瘴,又損腳令軟。又云飲澤中停水,令人主瘕病。鹵水味苦咸,無毒。主大熱,消渴,狂煩,除邪及下蠱毒,柔肌膚,去濕熱,消痰,磨積塊,洗滌垢膩。勿過服,頓損人。地漿水氣寒,無毒。掘地作坎,以水沃其中,攪令濁,俄□⑥取之。主解中諸毒煩悶、山中菌毒。又楓樹上菌食之,令人笑不止,飲此解之。清明水及谷雨水味甘。取長江者為良,以之造酒可儲久,色紺味冽。此水蓋取其時候之氣耳。炊湯水經宿洗面無顏色,洗身成癬。甘露水及醴泉水味甘美,無毒。食之潤五臟,長年不饑,主胸膈諸熱,明目止渴。此水不可易得,附錄之以備參考。上諸水日常所用,人多忽之。殊不知天之生人,水谷以養(yǎng)之。故曰:水去則榮散,谷消則衛(wèi)亡。仲景曰.水人于經,其血乃成;谷人于胃,脈道乃行。水之于人,不亦重乎?故人之形體有厚薄,年壽有長短,多由于水土稟受滋養(yǎng)之不同。驗之南北水土、人物可見矣。谷類粳米味甘苦,平,無毒。主益氣,止煩,止泄痢,壯筋骨,通血脈,和五臟,補益胃氣,其功莫及。小兒初生,煮粥汁如乳,量與食,開胃助谷神,甚佳。合芡實煮粥食之,益精強志,耳目聰明。新者乍食,亦少動風氣。陳者更下氣,病人尤宜。服蒼耳人,食之急心痛。有早、中、晚三收,以白晚米為第一。各處所產,種數(shù)甚多,氣味不能無少異,而亦不大相遠也。天生五谷,所以養(yǎng)人,得之則生,不得則死。此其得天地中和之氣,同造化生育之功,故不比它物可名言也。本草所主在藥,故略耳。粟米味咸,氣微寒,無毒。主養(yǎng)腎氣,去脾胃熱,益氣。陳者味苦,主胃熱消渴,利小便,止痢,壓丹石毒,解小麥毒。煮粥性暖,初生小兒研細煮粥如乳,每少與飲之,助谷神,達腸胃,甚佳。不可與杏仁同食,令人吐泄。粟類多種,此則北①人所常食者是也。又春為粉食,主氣弱,食不消化嘔逆,解諸毒。又蒸作糗食,味甘苦寒,又云酸寒,主寒中,除熱渴,解積實大腸。一種糯粟,即秫也,余見粳米下。糯米味苦甘,溫,無毒。主溫中,令人多熱,大便堅,此《本草經》文也。諸家有云.性微寒,妊娠與雜肉食不利子,久食身軟,以緩筋也。又云:寒,使人多睡,發(fā)風動氣,壅經絡氣,止霍亂。又云.涼,補中益氣,行榮衛(wèi)中積血。所論蓋不同也。夫所謂不利,緩筋,多睡之類,以其性儒所致。若謂因其性寒,糯米造酒最宜,豈寒乎?農家于冬月用作糍,喂牛免凍傷最驗,是則糯米之性當如經文所言。黍米味甘,溫,無毒。主益氣補中,多熱令人煩。又云:性寒,有小毒,不可久食,昏五臟,令人好睡,小兒食之不能行,緩人筋骨,絕血脈。不可與白酒、葵菜、牛肉同食。有丹黑數(shù)種,比粟米略大。今此地所種,多是秫黍,最粘,又名黃糯,只以作酒,謂之黃米酒,此米且動風,人少食。秫米味甘,微寒。止寒熱,利大腸,療漆瘡,殺瘡疥毒熱,壅五臟氣,動風。作飯最粘,惟可作酒,汁亦少。黃梁米味甘平,無毒。益氣和中,止泄痢,去風濕痹。其穗大毛長,谷米俱粗于白粱,取子少,不耐水旱。食之香美,逾于諸梁,號為竹根黃。其青白二色,微涼,惟此甘平,豈非得中和之正氣多邪?白粱米味甘,微寒,無毒。主除熱益氣,移五臟氣,續(xù)筋骨,止煩滿。其穗大,多毛且長,谷粗扁長不似粟圓,米亦白而大。食之香美,次于黃梁,亦堪作粉。青粱米味甘,微寒,無毒。主胃痹,熱中消渴,止泄痢,利小便,益氣補中,健脾,止泄精,輕身。一云,此米醋浸三日,百蒸百暴,裹藏遠行,一餐可度數(shù)日。其谷穗有毛,微青而細,早熟少收。夏月食之極清涼。但味短而澀,色惡不如黃白梁,故人少種。稷米味甘,無毒。益氣補不足。又云,冷,治熱,發(fā)冷病氣,解瓠毒。以其早熟,又香可愛,因以供祭。然味淡,諸谷之中,此為下。苗種者,惟以防荒年耳。陳廩米味咸酸,溫,無毒。主下氣,除煩渴,調胃,止泄瀉。又云,廩米有粳,有粟,諸家并不說何米。然二米陳者,性冷,頻食令人自利,此說與上經文稍戾。秫蜀谷之最長,米粒亦大而多者。北地種之,以備缺糧,否則喂牛馬也。南人呼為蘆穄。香稻米味甘軟,其氣甜香可愛,有紅白二種。又有一類紅長者,三粒②僅一寸許,比它谷晚收,開胃益中,滑澀補精。但人不常食,亦不多種也。茭米生湖泊中,性微寒,無毒。古人以為美饌,作飯亦脆澀。本書前言序“人命至重,有貴千金。”這是唐代著名于世的養(yǎng)生學家及醫(yī)學大家孫思邈的一句至理名言。世間再沒有比人的生命更為寶貴的了。正由于此,中國歷代醫(yī)藥衛(wèi)生專家與世界各國、各民族一樣,無不致力于保護人之健康,延長人之壽命的研究。而我國的歷代醫(yī)藥衛(wèi)生專家對此投入了更多的心血。因此,在如何延年益壽,保持維護健康方面,做出了更為突出的卓有成效的貢獻。我國醫(yī)學史上,在個人衛(wèi)生、飲水衛(wèi)生、食品衛(wèi)生、環(huán)境衛(wèi)生、鍛煉身體、增強體魄、卻病延年等等領域,均有著令人崇敬欽佩的成就。特別是與人們個體密切相關的養(yǎng)性、養(yǎng)生,以及以此為目的而獨立發(fā)展起來的養(yǎng)生功,包括以五禽戲演變而成的動養(yǎng)功,以吐故納新演變而成的靜養(yǎng)功,二者互相為用的動靜結合功等,更各是令人咂舌,見則欲從而習之。中國養(yǎng)性、養(yǎng)生以求延年益壽的歷史淵源流長,歷代學者多所增益貢獻,從而獲得不斷的發(fā)展,并不斷地在進步中大浪淘沙,以保持其日趨完善的科學性。在其早期,便出現(xiàn)了一些燦爛的成果,例如:馬王堆漢墓出土之戰(zhàn)國的《導引圖》,行氣玉佩銘所反映的戰(zhàn)國時期的氣功,三國時期華佗的“五禽戲”等等。也出現(xiàn)了一些成就顯著的學者,例如:晉·葛洪強調道德修養(yǎng)在養(yǎng)生中的重要性,唐·孫思邈提倡吐故納新的靜功與熊經鴟顧的動功相結合,使養(yǎng)生、養(yǎng)性學說與防治老年病相結合。此后,宋、明、清代的諸多養(yǎng)生學家多承先賢成就,結合個人的經驗以啟后學,并逐步改善、促進著養(yǎng)生學的發(fā)展。在此時期,尤以清代對養(yǎng)生之普及頗多建樹。在養(yǎng)生文獻整理研究方面,歷代也各有千秋。據現(xiàn)存養(yǎng)生學類書目統(tǒng)計,由先秦至近代,各類養(yǎng)性、養(yǎng)生書籍多達200余部,其中各種版本約有500種流傳于現(xiàn)代。雖然在發(fā)展過程中有損失散佚,但現(xiàn)存的220多種圖書,已構成了足夠豐富的寶貴文庫,這是一個非常難得的參考資料庫。深信,這些珍貴的圖書資料為現(xiàn)代保障健康、延年益壽研究奠定了可靠的基礎。在此基礎上繼承和發(fā)揚,必能取得更大的成就。在上述兩百多種養(yǎng)生書中,《壽養(yǎng)叢書》是富有代表性者之一。此書之編輯校纂者胡文煥,明·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字通甫,號全庵,又號抱琴居士。素以琴棋書文著稱于世,亦以儒醫(yī)而聞名遐邇,對延年益壽之理論技術又頗多研究。他除編纂《格致叢書》,并于其中包括有關養(yǎng)生學著述十余種外,更以《壽養(yǎng)叢書》為名,收載前人養(yǎng)生學佳作與自己編纂輯校養(yǎng)生學文獻凡34種,68卷,實可稱之為集明以前養(yǎng)性、養(yǎng)生學之大成。該書之內容相當豐富,從理論到技術,從原則到方法,從文字敘述到表解圖示,無論動功、靜功、氣功導引、食療食補、起居調攝等等,論述延年益壽、養(yǎng)生養(yǎng)性,均甚為周詳;其先天后天,中年老年,婦女注顏,其方其術,或預防,或康復,或保養(yǎng),或增健,均各有其可供擇優(yōu)而從之的具體指導。對我們當代人仍有著比較普遍的參考價值。然而,該叢書于公元1592年編纂完成后,雖曾刻印面世,但很少能流傳至今。尚存于世的極少的幾種版本均是鳳毛麟角,只能珍藏在圖書館中作研究參閱,不能為廣大讀者所見到。80年代末,我在主持中國醫(yī)史文獻研究所工作時,曾從中國書店購得一批中醫(yī)書籍,其中不乏有價值之珍本。清人根據《壽養(yǎng)叢書》明·萬歷年間虎林胡氏文會堂初刻本精抄之全本,是為最珍貴者之一。因為其所收圖書種類之多是現(xiàn)存所有的版本中未有能與之相媲者,其中有些圖書還是久佚而再顯于世。中醫(yī)古籍出版社于1990年曾原樣影印出版,雖很精美,但其定價令一般讀者望而卻步,不敢問津。加之,該書漏列《食鑒本草》與《食物本草》兩種,凡四卷。同時,因是影印版本,未作斷句點校,也給普通讀者參閱習從造成不少的困難。為了彌補上述美中不足,使更多讀者能人手一冊,使千萬大眾能從中吸取教益,以增進自己的健康,同登人類最美好的壽域,得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的支持,我們特將《壽養(yǎng)叢書》加以點校,重新排版,縮小版面約六分之五,使既保留了原書所有的內容,又使書價可以較大幅度地降低,以適應廣大群眾收藏閱習的實際需要,實屬幸事。此外,為了突出實用的目的,我們在書目編排的時候,將一些實用技術方面的書籍排放在前面,而理論性的內容則往后放。當然,由于時代的限制,胡文煥的編纂自然會有其不少的缺陷,甚至錯誤。為了保持此書的原貌,比較真實地反映中國古代養(yǎng)生養(yǎng)性的學術內容,對于觀點及方法上的一些問題,點校過程中未作改動,有的以腳注校記說明的方式,加以討論。我們的點校因個人知識的欠缺,時間的倉促,也一定會有許多缺漏與錯誤,尚請同道及廣大讀者多多批評指正。李經緯1996年12月9日于中國中醫(yī)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