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十四走》是一本以畫家的文化考察筆記為線索的整個黃河流域民間藝術(美術)圖集。它的重大意義在于作者在20世紀80年代14次率隊考察黃河流域民間藝術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結果是前無古人的。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社會的演進,僅僅十幾年,他們記錄下大量的黃河流域傳承了幾千年的優(yōu)秀民間藝術形式今天已不復存在,絕大部分著名的老藝術家已經人亡藝死。我們今天在書里所看到的是一大批中華民族最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民間藝術最后的絕響。作者楊先讓和楊陽是中央美院和清華美術學院的教授,他們認為黃河流域可以說是最富有中華民族文化藝術代表性的大區(qū)域、大文化圈。這里所產生的一切民間藝術活動又必然與這里的考古史、哲學史、古代史、民俗學、民族學、藝術史等多方面的學科,在內涵和根源上密切相連。考察黃河流域的民間藝術,很可能獲得認識和打開中國其他地區(qū)民間藝術的一把鑰匙。本書文字部分根據(jù)作者數(shù)十萬字原始考察筆記整理而成。14次考察的行程綜述和100多個極精彩的傳統(tǒng)民間藝術特寫組成本書的基本框架,近千張反轉片永久記錄下中華民族文化瑰寶,凝聚成目前為止最全面的一本關于黃河流域傳統(tǒng)文化記載的圖書,黃永玉在評價此書時寫到:《黃河十四走》這一走,就好像當年梁思成、林徽因為了傳統(tǒng)建筑的那一走,羅振玉甲骨文的那一走,葉恭綽龍門的那一走……理出文化行當一條新的脈絡,社會價值和文化價值無可估量。 本書前言特色及評論文章節(jié)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