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修辭學通史》序
總論
第一編 近代修辭學史
緒 論
第一節(jié)1840年至1904年修辭論的主要特點
一、資產階級改良派提出“詩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說界革命”的學說
二、古代修辭學說的繼承與發(fā)展
第二節(jié)1905年至1918年修辭論的主要特點
一、引進外國修辭學理論,出現以“修辭學”命名的教材和專著
(一)引進外國修辭學理論帶有強烈的“救亡圖存”、開啟民智的目的
(二)急于引進,有全盤照搬之嫌
二、繼承和發(fā)展古代修辭理論
(一)關于散文修辭論
(二)關于詩歌修辭論
(三)關于詞、曲修辭論
(四)關于小說修辭論
三、修辭學與作文法等常相混淆
上 編 (1840-1904年)
第一章 詩文修辭論
第一節(jié)梁章鉅《退庵隨筆》
一、倒用、對偶、反復之法起源于《詩經》說
二、論用事
三、論頂真)
四、論風、雅二體的風格
第二節(jié)劉熙載《藝概》詩、文的修辭論
一、修辭理論上的繼承和開拓
(一)論理和辭、意和言、識和文
(二)論“立主腦”——修辭要適應“題旨”
二、論章法的借鑒和創(chuàng)新
(一)從與題旨的對應中講章法
(二)從辯證角度看章法
(三)論章法處處不忘整體
三、論句法、字法及“眼”
(一)句法字法服從于章法篇法
(二)重視句法、字法內部之間的相互聯(lián)系
(三)煉出“文眼”、“詩眼”等
四、文體修辭論的深入探討
(一)從比較中認識文體
(二)從比較中認識作家語言風格
五、研究方法上的特色和局限
(一)“文之為物,必有對也”
(二)整體研究的嘗試
第三節(jié)俞樾《古書疑義舉例》
一、論倒裝——“倒句”說
二、論錯綜
三、論省略——“蒙上文而省”、“探下文而省”說
四、論借代——“以大名代小名”、“小名代大名”說
五、論反復——“古人行文不避繁復”說
第四節(jié) 太平天國《戒浮文巧言諭》
第五節(jié) 施補華《峴傭說詩》
第六節(jié) 朱庭珍《筱園詩話》
第七節(jié) 黃遵憲
第八節(jié) 梁啟超
第二章 詞曲修辭論
第三章 小說修辭論
下編(1905-1918年)
第二編 現代修辭學史
上編(1919-1937年)
下編(1938-1949年)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