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充斥著金戈鐵馬,但細細聽去,也回蕩著胡笳長笛。只是,后一種聲音太柔太輕,常常被人們遺忘?!兜崖暫翁帯肥怯嗲镉陮斈暝谂_灣的演講和十多年來對有關昆曲的文字整理成冊而成的。在《笛聲何處》中,余秋雨以文化的視角,散文的語言解讀了《牡丹亭》《清忠譜》《長生殿》《桃花扇》四大昆曲經典,許多鮮為人知的珍貴老照片也將首次示人,如梅蘭芳與“昆曲大師”俞振飛的合影,明清時期昆曲演出的劇場、演員介紹等,這些圖片是有關人員千方百計搜集整理而來,彌足珍貴。自序:中國歷史充斥著金戈鐵馬,但細細聽去,也回蕩著胡笳長笛。只是,后一種聲音太柔太輕,常常被人們遺忘。遺忘了,歷史就變得獰厲、粗糙。這本書要捕捉的,就是曾經讓中國人癡迷了兩百年之久的昆曲的笛聲。十二年前,我曾向臺灣的聽眾描述過這種笛聲。應《聯合報》之邀,在臺北中央圖書館發(fā)表了一個有關昆曲的演講。演講之余,還與我所敬重的著名作家白先勇先生作了一次有關昆曲之美的長篇對談,發(fā)表于《中國時報》。那是我第一次到臺灣,《文化苦旅》還沒有在那里出版,因此我留給臺灣的第一印象是一個昆曲研究者。十二年間經歷了很多事情,我的主要精力投注在對人類各大文明廢墟的實地考察上。忘了是在地球的哪一個角落,我得到消息,昆曲被聯合國評上了世界文化遺產。這個消息,使我荒涼的心境間增添了一份滋潤。我在萬里之外,聽到了來自蘇州的笛聲。不久又聽到另一個消息,世界遺產大會將在蘇州召開。蘇州有這個資格,種種理由中有一項,必與昆曲有關,我想?;貒笪矣謳锥仍L問蘇州。奇怪的是,似乎冥冥中已有安排,每次都遇到白先勇先生。他忙忙碌碌地往來于美國、臺灣和蘇州之間,只想把昆曲藝術再一次隆重地推向海內外。他向我介紹蘇州昆劇團的演員和劇目時,如家人捧持家珍示客,這讓我感到慚愧。我們常常與珍寶相鄰咫尺而不知相護相守。所謂文化,就在這相護相守間。近年來,古吳軒著意重振蘇州文化的歷史榮耀,囑我談一談昆曲藝術。這個建議使我的心情重歸平靜,慢慢地翻閱以前從事這方面研究時留下的一些文字,終于把十二年前在臺灣的演講和有關篇什整理成冊,以襄盛舉。文陋心誠,藉以獻給美麗的蘇州,獻給那似遠似近的悠揚笛聲。目錄:上篇兩頭脫空的尷尬不可思議的社會性癡迷上層文化的高濃度介入充分的理性自覺美學格局的多方滲透下篇魏、梁改革豐收的世紀世紀的豐收生機在民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