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路甬祥)前言(中國科學院“科學發(fā)展報告”課題組)第一章 科學回顧與展望1.1 數學與科技 (丘成桐)1.2 天文學展望 (艾國祥) 1.3 材料科學技術展望 (盧 柯)1.4 2004世界科技發(fā)展綜述 (課題組)第二章 科學前沿介紹2.1 2003.9-2004.8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和醫(yī)學的熱門問題(黃 矛)2.2 銀河系的結構與演化 (趙 剛)2.3 激光點陣所導致的量子相變 (齊 然 劉伍明)2.4 光子晶體與光子芯片的研究展望(王啟明)2.5 離子液體與功能介質和材料 (鄧友全)2.6 革新電化學的碳納米管電極 (李南強)2.7 記憶T細胞和疫苗開發(fā)(吳長有)2.8 從新發(fā)傳染病看保護醫(yī)學(張樹義)2.9 腫瘤抑制(查錫良)第三章 2004年諾貝爾獎評述3.1 諾貝爾物理學獎評述(張肇西)3.2 諾貝爾化學獎評述(赫榮喬)3.3 諾貝爾生理學/醫(yī)學獎評述(陳 凌 楊雄里)第四章 2004年中國科學家具有代表性的部分工作4.1 HT-7超導托卡馬克2004春季實驗獲重大進展(高翔)4.2 超分子自組裝形成宏觀管的新發(fā)現 (顏德岳 周永豐 黃 衛(wèi))4.3 光鐘關鍵技術研究(畢志毅)4.4 李燦院士榮獲國際催化獎(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科技處)4.5 從C60至C50CL10:中國科學家取得富勒烯科學重要進展(鄭蘭蓀)4.6 可見光光催化降解有毒有機污染物研究獲重要進展(趙進才) 4.7 葉玉如院士榮膺“世界杰出女科學家成就獎(蘇綺珊)4.8 光合膜蛋白研究取得重大成果(柳振峰 常文瑞)4.9 發(fā)現并證明果蠅視覺具有位置不變性(唐世明)4.10 發(fā)現交感神經系統(tǒng)調控免疫系統(tǒng)的分子機制(裴剛)第五章 公眾關注的科學熱點5.1 生物多樣性——關于中國種質資源危機與對策5.2 從禽流感宿主溯源看防治工作 (雷富民)5.3 納米安全性:納米材料的生物效應(趙宇亮 白春禮)5.4 海水淡化 (鄭國棟)5.5 我國首次在北極建科考站(楊惠根) 第六章 科技戰(zhàn)略與政策6.1 科技促進創(chuàng)新,創(chuàng)新引領未來(中國科學院政策局)6.2 國際科學院委員會報告述評(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6.3 英國“2004至2014年科學與創(chuàng)新投入框架”述評(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第七章 中國科學發(fā)展概況7.1 2004年我國基礎研究工作回顧(周文能)7.2 中國科學院知識創(chuàng)新工程進展(中國科學院政策局)7.3 2003年度國家最高科技獎(門國良)7.4 2003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王謀勇)7.5 中國科學家獲國際重要科技獎項情況(2000~2004年)(張利華)7.6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004年度資助情況(楊惠民)7.7 國家重點實驗室評估(孫曉興)7.8 2003中國科學論文發(fā)表與引用情況分析(張利華)7.9 從SCI論文角度看中國科學的國際合作(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 中國科學院國際合作局)第八章 科學家建議8.1 把我國建設成為資源科學利用型國家(中國科學院學部)8.2 建議開辟專門渠道支持我國主持若干國際重大科學計劃(符淙斌 葉篤正 ) 8.3 中國重大自然災害預測預警和防治對策(中國科學院學部)8.4 我國轉基因作物研究和產業(yè)化發(fā)展策略的建議(張啟發(fā) 李振聲 石元春等院士) 8.5 風力發(fā)電──我國能源和電力可持續(xù)發(fā)展戰(zhàn)略的最現實選擇(何祚庥 王亦楠)8.6 東南沿海經濟發(fā)達地區(qū)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問題和對策(中國科學院學部) 8.7 關于青藏鐵路建設與西藏社會經濟發(fā)展若干問題的建議(孫鴻烈 鄭度 童慶禧院士等)附錄2004年中國和世界十大科技進展2004香山科學會議學術討論會一覽表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