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小傳竹林——這個南方鄉(xiāng)野一團蔥綠的自然景觀,最初被化作人名符號印在一本薄薄的小冊子(兒童散文集《老水牛的眼鏡》)上,是在1978年,我已結束了六年插隊生活、回到上海并很不容易地進入少年兒童出版社當兒童文學編輯之際。1979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了我的第一部反映知青生活的長篇小說《生活的路》。這部“文革”后為知青發(fā)出第一聲吶喊的長篇,既為我爭得了事業(yè)上的第一次成功,也為自己帶來了厄運。爾后調入上海文學編輯部工作,并于1980年參加了“文革”后中國作協(xié)舉辦的第一期文學講習所學習。學習結束后我‘自甘寂寞”地去了滬郊農村,至今已近20個春秋。1989年應聘為上海作家協(xié)會專業(yè)作家。再往前追溯,便是1949年出生于上海,1968年畢業(yè)于上海市西中學,本名叫王祖鈴?;厥滓咽诺娜松贸蹋ǜ癯缮鲜鰩仔?,我的心里是迷茫的:不知是我選擇了竹林這個藝術符號,還是竹林這個藝術符號選擇了我。不過,能在曠野的貧瘠中生長的竹子,無疑是頑強生命力的象征——它既能挺拔地傲立,也能柔韌地彎曲,尤其是還能在最艱難困苦、瀕臨絕境時開花結果。我十分崇敬這種根植于貧瘠中的植物。我愿意永遠默默地耕耘,永不艷羨燦爛的花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