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研究的重點體現在:第一,教育—人力資本—科技—經濟增長呈正相關的辯證關系;第二,依據教育與經濟增長的辯證關系,以及教育對經濟增長起作用的兩個途徑,分別從不同教育程度的勞動力和人力資本入手,構建教育生產函數和超越生產函數,測量不同層次的教育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第三,依據教育經濟增長的辯證關系,把教育納入經濟系統構建教育系統動力學模型,測量教育與主要宏觀經濟變量之間的數量關系。正是這種在理論與模型上的創(chuàng)新性,所提出的對策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際價值。全書共十四章,包括教育在中國經濟發(fā)展中的地位、教育對經濟增長的作用、經濟增長對教育的作用、教育與可持續(xù)發(fā)展、教育增長的質量與經濟增長、人力資本、教育與區(qū)域經濟增長、職業(yè)教育與經濟增長、終身教育與經濟增長、教育投入及其結構、教育對經濟增長貢獻的計量分析、教育系統動力學模型、教育創(chuàng)新與經濟增長、教育發(fā)展的政策建議、普通高等學校質量管理體系。本書前言前言可以講,21世紀是管理科學的世紀。隨著知識經濟的發(fā)展,以及經濟全球化、信息化和知識化的迅速提高,知識已經成為第一要素,它的作用越來越大,從而決定了對管理科學的需求也越來越大;由于管理環(huán)境的復雜多變,科學管理的難度也越來越大。這是管理科學發(fā)展的規(guī)律,因為在社會與經濟還不發(fā)達時,技術的作用占統治地位,科學管理的作用被掩蓋起來,甚至可以被忽視也無妨大局;當社會與經濟由不發(fā)達轉向發(fā)達時,固然技術的作用仍占統治地位,但科學管理的作用不可忽視,顯現出了突出的地位。也就是說,如果管理水平上不去,先進技術的作用不能被發(fā)揮出來。并且,技術越先進,對管理水平要求越高??梢灶A料,在21世紀的今天,管理科學將得到一個前所未有的大發(fā)展。不可否認,管理科學(這里指用于社會與經濟生活的管理理論與方法,而意識形態(tài)領域中管理思想與理念當屬中國)來自發(fā)達國家,向發(fā)達國家學習是非常必要的。我們認為,中國管理科學的發(fā)展經歷著引進、學習、消化、吸收、整合、創(chuàng)新的過程。首先,幾年來管理科學學術著作和教材的(原版)引進是必要的。其次,經過學習,消化與吸收后的整合是創(chuàng)新的基礎,第三是結合實際或解決實際問題的創(chuàng)新。就目前中國情況來說,已經到了整合與創(chuàng)新的接口處?;诖?,2002年出版了《管理科學論叢》,它包括知識經濟與微觀管理、知識管理理論與運作、顧客滿意度測評體系、經濟統計分析方法、金融業(yè)務風險及其管理、新公共管理及應用、市場營銷策略與應用、信息化管理、技術創(chuàng)新與管理、廣告策劃與決策等十本專著。而《前沿管理科學論叢》正是它的延續(xù),它進一步反映了國內外目前管理科學發(fā)展的最新成果,無疑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際價值。本套論叢的主編葉茂林、林峰、葛新權長期從事管理科學研究、教學和實際工作,已經取得了一些學術成果。為把握國際管理科學研究前沿以及最新成果,也為推動中國管理科學的發(fā)展、滿足企業(yè)及個人對管理科學的需要,我們在調查分析的基礎上,經過反復醞釀與策劃后,確定了這套《前沿管理科學論叢》的指導思想:作為一套管理科學學術著作,力求反映國外最新的管理科學成果,為我所學,為我所用?!督逃l(fā)展與經濟增長》是這套論叢中的第一本。在知識經濟迅猛發(fā)展的今天,教育與經濟增長的關系更加顯著。無論是微觀管理,還是宏觀管理,都應該與教育管理有機地結合起來,這正是本書作為叢書的第一本的緣故。21世紀是知識經濟的時代,而知識經濟的本質是創(chuàng)新。由于創(chuàng)新的主體是人才,因此作為培養(yǎng)人才的教育是發(fā)展知識經濟的基礎。一個國家的教育發(fā)展決定了它的科技創(chuàng)新能力,從而決定了它的經濟增長速度和增長模式。綜觀發(fā)達國家以及中國的發(fā)展歷程無一不說明了教育發(fā)展對經濟增長的推動作用和貢獻。反過來,經濟增長又促進了社會對教育的需求,并對教育提出了新的和更高的要求,同時為教育發(fā)展提供了更多的智力、物力、財力的支持。世界經濟發(fā)展的歷史表明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因此,如何測量教育以及不同層次的教育與經濟增長之間的數量關系,尤其是測量教育以及不同層次教育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協調教育發(fā)展與經濟增長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理論和實踐問題。傳統上,測量教育對經濟增長貢獻的方法主要包括:舒爾茨的余數分析法、丹尼森的因素分析法、斯特魯米林的勞動簡化法以及中國學者的總課時簡化法、勞動生產率法、道格拉斯生產函數法等。本書認為,這些方法各有利弊,它們的共同的不足在于:由于缺乏教育資本數據而只能以教育投資代替資本;沒有考慮教育投資渠道多元化帶來的深遠影響;沒有考慮教育的層次而簡單籠統地計量教育總體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然而實際上教育是有層次的,并且是經濟系統的一部分,它與經濟增長是相互影響和相互制約的。由于缺少關于不同層次教育對經濟增長貢獻的分析,以及沒有建立在對教育規(guī)律、科技規(guī)律、經濟增長規(guī)律及其相互關系之上來測量教育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所以這些測量與實際有較大的誤差。因此,我們認為只有在理解教育、科技、經濟發(fā)展規(guī)律的基礎上,把不同層次的教育放在經濟系統中來計算它們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以及與主要宏觀經濟變量建立數量聯系才有意義,才能為協調教育發(fā)展與經濟增長提供科學依據。為此,本書依據教育經濟學、經濟學、統計學、經濟計量學、教育學和管理學原理,從教育發(fā)展與經濟增長研究的回顧、教育與經濟增長的關系、教育發(fā)展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教育系統動力學模型、教育發(fā)展的政策等五個方面分別分析、研究教育發(fā)展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根據教育—科技—經濟增長規(guī)律及其正相關的辯證關系,進而建立了教育生產函數和教育系統動力學模型,來測量教育以及不同層次教育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同時也能夠測量出教育與經濟系統中人口、就業(yè)、投資、財政、金融、收入分配的數量關系。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中國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發(fā)展的政策與建議。本書研究的重點體現在:第一,教育—人力資本—科技—經濟增長呈正相關的辯證關系;第二,依據教育與經濟增長的辯證關系,以及教育對經濟增長起作用的兩個途徑,分別從不同教育程度的勞動力和人力資本入手,構建教育生產函數和超越生產函數,測量不同層次的教育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第三,依據教育經濟增長的辯證關系,把教育納入經濟系統構建教育系統動力學模型,測量教育與主要宏觀經濟變量之間的數量關系。正是這種在理論與模型上的創(chuàng)新性,所提出的對策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際價值。全書共十四章,包括教育在中國經濟發(fā)展中的地位、教育對經濟增長的作用、經濟增長對教育的作用、教育與可持續(xù)發(fā)展、教育增長的質量與經濟增長、人力資本、教育與區(qū)域經濟增長、職業(yè)教育與經濟增長、終身教育與經濟增長、教育投入及其結構、教育對經濟增長貢獻的計量分析、教育系統動力學模型、教育創(chuàng)新與經濟增長、教育發(fā)展的政策建議、普通高等學校質量管理體系。本書由葉茂林執(zhí)筆。在寫作過程中,王斌副教授,研究生尹書通、劉振霞、孫晶、李會莉、劉津、邵慧燕等在收集、整理文獻資料方面提供了大量的幫助,在此表示感謝!這本專著的出版,作為拋磚引玉,將有助于教育與經濟增長關系研究的深入開展,對從事教育研究的理論研究人員、教學人員和教育管理部門的實際工作者都具有參考價值,也適合作為教育專業(yè)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學參考書。由于作者水平有限,對書中的錯誤和不妥之處,敬請批評指正。葉茂林林峰葛新權2005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