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有的人把別人當朋友,而別人卻把他當敵人?為什么有的人很聰明,而辦事卻處處受阻?為什么有的人在事業(yè)上很成功,而在家庭問題上卻疲于應付?為什么有的人能力很強,卻在職場上屢屢不能升遷? 也許,他們缺少的不是能力,而是缺一點"該糊涂時就糊涂"的人生大智慧,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糊涂學。 糊涂學實際上已漸成為一種文化。對于糊涂學,古人比現代人理解得深刻。被譽為"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給世人留下了一句"難得糊涂"的名言。據說,"難得糊涂"這四個字是鄭板橋在山東萊州的云峰山寫的。那一年鄭板橋專程至此觀鄭文公碑,因天色已晚,不得已借宿于山間茅屋。屋主為一老翁,自稱糊涂老人,出語不凡。他室中陳列了一方桌般大的硯臺,石質細膩鏤刻精良,鄭板橋大開眼界.老人請鄭板橋題字以便刻于硯背,鄭板橋以為老人必有來歷,便題寫了"難得糊涂"四個字,用了"康熙秀才,雍正舉人,乾隆進士"印章。因硯臺大,尚有余地,鄭板橋說老先生應寫一段跋語,老人便寫了"得美石難,得頑石尤難,由美石而轉入頑石更難,美于中,頑于外,藏野人之廬,不入富貴之門也。"他用了一塊印章,印上的字是"院試第一,鄉(xiāng)試第二,殿試第三。"鄭板橋大驚,細談之下,方知老人是位退隱的官員?!?/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