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圖騰》以五千年前,中華人文始祖軒轅黃帝征服東方、統(tǒng)一萬國、創(chuàng)舉龍圖、肇造中國、劃地九州,實現(xiàn)中華各民族大融合的英雄史實為背景,描述了軒轅黃帝從一個"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孩童,成長為一個英明睿智、博愛關懷、包容豁達,受萬民愛戴的君王的傳奇故事;再現(xiàn)了上古時期,熱血豪情的先民們在中原大地上,用智慧和汗水掀起人類歷史上第一次農業(yè)技術革命的浪潮;闡述了龍文化作為中華文化的精髓而不朽的因緣,為龍的精神做了深刻的文化概括。這部作品氣勢恢宏,一卷本,共三部、93章,75萬多字。第一部有熊部落,描述了軒轅從誕生到成長為萬國部落君王的艱辛;第二部三雄崛起,描述了軒轅、蚩尤、炎帝三大政治集團在各屬地的發(fā)展壯大;第三部 涿鹿大戰(zhàn) 描寫了軒轅、蚩尤、炎帝三大政治集團為爭奪天下霸主地位而進行的曠日持久的戰(zhàn)爭。書中有纏綿悱惻的愛情故事,有場面宏大的遠古戰(zhàn)爭,有光怪陸離的篝火晚會,有性格鮮明的英雄群像。本書作者羅光平以飽含激情的筆墨、酣暢淋漓的敘述,描繪了遠古先民們質樸純真、熱情善良、勤勞勇敢、不屈不撓的精神,再現(xiàn)了上古時代中原大地古木參天、大河奔流、禽獸遍野、花草茂盛的神奇景色,歌頌了龍的精神、龍的威儀、龍的氣勢和龍的胸懷。在傳說中,黃帝既是龍的締造者,也是龍的化身。作為締造者,他把人類的團結協(xié)作通過神化的手段加以弘揚,把先民的智慧和精神注入到龍的血脈里使其永存。圖騰原本是存在于原始部落的一種禁忌和敬畏。五千多年前,許多原始部落在經歷了無數(shù)天災人禍、兵連禍結后,自覺不自覺地由封閉轉向開放,由孤立轉向聯(lián)合,由對立轉向統(tǒng)一。在中華各民族逐步走向統(tǒng)一融合的進程中,龍成為各部落、各民族共同的圖騰。對于這個融合了各部落圖騰的特點,在傳說和想象中能上天入地、威力無比的集體智慧的產物,人們不但沒有像對一般圖騰那樣產生禁忌與敬畏,而且賦予了它與天地溝通、道法自然的力量以及包容豁達、團結精進的精神內涵。這種力量和內涵在漫漫五千年的歷史發(fā)展中被不斷開掘和深化,從而使中華文化得以綿延不絕,燦爛輝煌。同時,龍也成為中華文化的標志之一。一段時期以來,"中華文化日漸式微"的隱憂讓有些人懷疑,中華傳統(tǒng)文化"風光不再";各種文化思潮的涌入和碰撞,甚至讓有些人開始貶低中華文化的價值。寧夏人民出版社和羅光平先生攜手打造這樣一部浪漫主義和現(xiàn)實主義相結合的文學作品,旨在大力弘揚傳統(tǒng)文化精髓,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使龍的精魂在構建和諧社會,在經濟建設和改革發(fā)展中發(fā)揮巨大的作用。龍是中華民族力量的象征,也是中華民族奮發(fā)開拓、自強不息的精神的象征。龍自誕生的那一天起,就承載了華夏兒女共同的精神寄托和信念追求:包容團結、堅忍不拔、不畏艱險、銳意進取。這是龍的精神,更是深植于我們血液中的民族精神。龍這個從遠古走來,向未來奔去的集體智慧的產物,將鼓舞和鞭策龍的傳人在不同歷史時期創(chuàng)造出新的歷史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