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2月中旬的一天,我第一次離開四川來到未名湖畔的北京大學讀研究生。記得初到北京的那一天剛下過一場雪,感覺有些冷,但我的心里卻懷揣著驚喜、熱望和緊張:北京,北大,我終于來了!從那時起到今天,一晃已過了23年整,我目前生命中的整整一半是屬于北京城的。 憑這一點我就算北京人或半個北京人么?算,又不算。戶口簿、身份證、工作證及其他身份證件,都在一一證實著我的北京居民身份。對那些來自五湖四海到京城求學的學子們,我尤其當然就是北京的。但這表述又能說明什么呢?我確實是北京海淀區(qū)的居民,但我又確實攜帶著北京以外的某些東西,例如我這四川人的外省籍貫、我的川腔普通話。我在北京,但又不全在;我不全在,但又在著。我可能充其量只能算北京城的外來者,或外來者眼中的北京人。是外來的北京居者,北京居者中的外來客。是又不是的北京人,不是又是的北京人。我這豈不是陷入了所謂的"認同的困窘''?我還是北京人么?或許,我不過就是一個北京的人或在北京的人罷了?你呆在北京,"混在北京",這就是了。至于是否是正宗北京人,另說。另說在很多時候不失為不是辦法的辦法。不管怎么講,要緊的是,像我這樣的在北京的人,在如今越來越充滿流動感的北京城,可謂越來越多啦!這樣說來,北京其城其人還是從前那樣子的么?還是我們印象或想象中的那般模樣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