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公在礓溪釣魚,粗綸直鉤,不放食餌,結果三年一尾不獲。一高士在旁指點,告訴他應用細綸輕摔,彎鉤上放香餌。呂尚按這位高士的指點,果然釣上來一條大魚,剖腹一看,里面有一條帛巾,上面赫然寫著四個大紅字:“太公封齊”,并附有兵書《玉鈐篇》一部。這一奇事在周國不翼而飛,廣為流傳,呂尚之名也因此在周國家喻戶曉。一天,周西伯要去打獵,獵前占了一卦,卦云:“今日所獲,非龍非螭,非虎非熊,所獲霸王之輔也?!苯Y果在硒溪遇到了呂尚,兩人促膝暢談,甚為相得。西伯高興地說,從周太公古公宜父起,就盼望得到一位圣人——文能治國,武能安邦的賢才,來輔佐周國完成滅商興周的任務,你就是這樣一位英才,“太公望子久矣!”從此,呂尚的“太公望”的名字在周國也叫響了。姬昌扶之同車,并拜為太師和太子姬發(fā)之輔,位居一人之下,百官之上。姜尚從此踏上政途。其實,這是周之大臣和呂尚早已編好的戲劇腳本,這里只不過是正式演出罷了。許多史書上都說姜太公70余歲遇文王。姜太公人周后,輔佐西伯姬昌,修德安國,強兵興邦,很快使西周成了西方大國。周文王沒有完成傾商大業(yè),于公元前1050年帶著終生的遺憾與世長辭了,其次子姬發(fā)繼位,是為周武王。他子承父業(yè),對呂尚尊崇有加,尊呂尚為”師尚父”,使呂尚得以繼續(xù)發(fā)揮他的才能。武王即位之后,呂尚與周公姬旦/姬發(fā)之同母弟輔佐武王做了三件大事:觀兵孟津、發(fā)動牧野之戰(zhàn)、建立周朝。公元前1048年,師尚父佐姬發(fā)觀兵于孟津。文王死后,武王仍“以太公望為師,周公為輔,召公、畢公之徒為左右王,師修文王緒業(yè)”,又營建了鎬京/今陜西西安附近,積極準備推翻商朝統(tǒng)治。即位的第二年,會盟八百諸侯于孟津。P7管仲教桓公治國以人為本,這是稱霸諸侯的最起碼的條件。而以人為本,就要使人民安居樂業(yè),并有一個良好的社會秩序。在這里,還有一個“愚公之教”的故事。齊桓公很喜歡狩獵。一天,齊桓公外出打獵,遇上一只肥大的鹿?;腹唏R緊迫不舍,不知不覺追到了一個山谷中,鹿卻跑得無影無蹤。這時,一位老者背著柴走過來,他衣衫襤褸,滿臉深深的皺紋,如同刀刻一般。他慈善地走到桓公跟著,剛要說話,桓公上前迫切地問:“這是什么地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