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tǒng)的回歸與守護:無形文化遺產研究文集》在傳統(tǒng)的文化遺產研究中,對于自然遺產暫且不說,僅就人類文化遺產方面,人們普遍關注的是有形文化遺產,在有形文化遺產研究中,對古代的主要從遺跡、遺物著手,對近現(xiàn)代的則側重于民俗文化,在具體研究時,是以物品形態(tài)、人們可以看得見和摸得著的實物為基本對象,所以稱之為“有形文化遺產”。在研究有形文化遺產時,不管是遺物還是遺跡,往往會直接或間接地折射出無形文化遺產的存在。例如,考古發(fā)現(xiàn)的新石器時代以來的歷代樂器,其種類和數(shù)量逐漸增多,一方面說明樂器的傳承和發(fā)展,同時也引導人們思考當時樂曲的存在和發(fā)展。孔子感嘆聽到“韶樂”而“三月不知肉味”是今天聽不到的樂曲聲和看不到的情景。又如,出土的夏商以來的青銅器,其中很多是古代的禮器,說明當時存在一定的禮儀制度,這在傳世文獻中可以得到印證?!爸芏Y三百,儀禮三千”是周代禮制的真實寫照,但儀禮活動的場面是留不下來的,這些無形的、動態(tài)的財富不能再現(xiàn),成為人們雖感遺憾但又無能為力的習慣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