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穆《論語新解》:戴著腳鐐起舞!南懷瑾《論語別裁》:深入淺出;于丹《論語心得》:興也勃焉,亡也忽焉?!墩撜Z》到底怎么讀?楊伯峻《論語譯注》對《論語》所涉及的道、天、仁等心性學問,尚欠缺直指功力。南懷瑾《論語別裁》的目的是為整個傳統(tǒng)文化作普及,而并不局限于儒家。有人說:“文人一大恥,國內講康德,國外談孔了?!贝苏Z刻薄,卻像是專門給李澤厚準備的?!墩撜Z》今注逐個捉,更多精彩盡在內文!人類如果要在二十一世紀生存,就必須回到二千五百年前吸收孔子的智慧。——眾多諾貝爾獎得主大力倡儀。要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必須重新解讀二千五百年前偉大先人的智慧和思想。——眾多中華菁英呼吁。驚現(xiàn)《論語》暗藏“燕鵲圖”,徹底破解《論語》二十篇謀局之謎,一部全世界都在讀的偉大經典,人類歷史上最歷久彌新的智慧,帶給我們文明的光輝,又贈予我們不斷探索的深邃,卻一度遭到誤解、扭曲、謾罵乃至銷毀。是時候,來還原真實,回歸本義。利益時代、利益他人、利益自己,這就是做學問“學以致用”的大原則。處事變化不拘而仁心處靜不移,哪里還用另外“學”一個佛啊。道在平常日用間,活得明明白白,心不顛倒,不妄求,每天的生活也就是樂趣啊。你看那滾滾浪潮,哪一刻停留無變?想念生生滅滅,如何能歷久常恒?世出世間法,法法皆心生。六根六塵相,相相性月圓??鬃拥耐砟晟?,想必也像普通老人那樣,時常會回想起過去的歲月。孔子絕對是“民主”的代言人,而不是“君主”的代言人!文化是活在人心里的,而不是擺在書房里、供在堂廟里的。如果說,孔子生前的命運充滿了悲劇性的話,那么,他身后的遭遇則充滿了喜劇性。幾乎所有朝代的統(tǒng)治者,都試圖根據(jù)自身的需要來解釋孔子;這些解釋疊加起來,不僅使孔子的面目變得更加模糊,也顯得十分滑稽。千百年來,孔子就以這種面目在中國流傳,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中國人。而他和他的《論語》,也以這種方式,生存于五花八門的解釋之中。究竟哪種解釋更接近事物的本質呢?或者說,哪種解釋更接近孔子的真實面目呢?人們已經很難回答這個問題。在這個意義上,任何一個“孔子”,其實都是現(xiàn)實的孔子,都是解釋者心目中的孔子。這些孔子,更多地不是從《論語》中得到的,但又不得不建立在《論語》的基礎之上,介乎于似與不似之間。于是,我們要接近孔子,就顯得越來越困難了。惟一的可能性是回到起點,重新閱讀原著。與其從別人的解釋中接受一個孔子,不如在心中造就一個自己的孔子。過去常說一句話,吃別人嚼過的饃沒味道,讀《論語》也應該是這樣。我最初看到《隱藏的論語》這部書稿時,就很強烈地感覺到,作者在讀原著時是下了功夫的。《論語》這部書,是兩千五百多年前,由孔子的學生們分別記錄下來的老師的談話構成的,很多都是當時的口語,生動活潑而富有人間情趣,今天我們讀起來也并不特別的難懂。倒是后人的許多解釋,給《論語》戴了一頂又一頂高帽子,使我們如墜云霧之中,辨不清它的真相了?!峨[藏的論語》或者是想恢復《論語》的本來面目,而不局限于前人的任何一種解釋。他采取的辦法,就是認真地閱讀原著,細心體會原著的意思,從而找到他認為最接近孔子本義的一種解釋。作者不玩兒概念,也不搞玄奧的東西,他避免使自己的閱讀陷入以陰陽五行為框架的秦漢儒學和以心性本體為框架的宋明理學的泥淖,而是聯(lián)系實際,聯(lián)系自身,使《論語》回到大眾生活和現(xiàn)實社會之中,找回曾經遺失了的人間的品格和功能。這一點,讀者從他的書中一定可以得到確認。如果說,《論語》有其本性的話,那么,這種現(xiàn)實的人間煙火氣,就是它的本性。所以,《論語》不僅是讀的,更是做的。《論語》的另一特性,就是它的實踐性。坐而論道,玄思辯難,都是讀《論語》的歧路。我們都知道歧路亡羊的故事,這是讀《論語》時特別要警惕的。宋代的程頤說過:“讀《論語》,未讀時是此等人,讀了后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讀?!背填U的意思就是強調,讀《論語》一定要落實在“做人”上,即個人的修養(yǎng)上。黑格爾是不大看得上《論語》的,他嘲笑《論語》,只是“處世格言”而已。這么說也不能算錯,但并不全面,也不深入。其實,即便就是“處世格言”,就是“個人的修養(yǎng)”,也還沒有那么簡單,其中仍然包含著非常深邃的關于人性的理念和理想。在這方面,作者也是非常用力的,他在每一章,每一節(jié)的后面,都撰寫了或長或短的評論、札記和解說,其中不乏旁征博引,引經據(jù)典,但更多的,還是結合現(xiàn)實生活的思考和論述。讀這些地方,常能使我們得到一些啟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