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自我認知的新視角:經由獨特、幽微的食文化,來梳理和解讀中國文化和國民性。李波找到了一種研究中國人新的方法,他把“吃”提升到認識論的高度上,把“口腔文化”當作透視中國歷史的獨特視角,來考察中國人以及中國人與世界的關系。他挑起到底是“民以食為天,還是食以民為天”這個爭議。在他筆下,食物、食欲、饑餓、味覺、器官、咀嚼、烹飪、禮儀、酒、美食家等食文化元素都化為“坐標系”、“顯微鏡”和“解剖刀”,來窺視和解構中國的歷史、文化、人格、國民性、現(xiàn)實以及一切……。李波以“沒有執(zhí)照的自由作家”自況,他自以為不入流的方法卻取得了學院派不能及的結果;而他界于小說家和學者之間的語言,則將冷冰冰灰蒙蒙的歷史變得栩栩如生,盡管更多的時候,他呈現(xiàn)給我們的歷史像杯盤狼藉的殘宴,面目猙獰?!麣v史學家 孫隆基(美)李波振聾發(fā)聵地提出了:“中國人主要靠味覺認知自己,認同同類,認知這個世界,也是通過未覺來表達這個世界?!边@一命題是一個能夠產生豐富文化研究成果的富礦。作為一個極具本土特色的研究課題,個人認為倘若能夠深入下去,甚至可以??碌摹靶允贰薄⒕癫≡貉芯磕菢赢a生出極其豐富的研究成果。 ——清華大學教授蔣勁松這是一本帶有追問、自剖、懺悔、既顛覆又具建設性的獨特的大眾文化讀本。作者經由獨特、幽微的食文化、來梳理和解讀中國的母文化和國民性,為中國人的自我認知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作者的追溯、論證及結論頗具警示意味:中國口腔文化對味覺的片面追逐,導致了中國人的饑民心理、饑民人格、現(xiàn)世感和身體化生存,并形成了和他人、環(huán)境、信仰以及自我的緊張關系。作者認為必須將“民以食為天”予以顛覆,回歸為“食以民為天”,中國人才能走出“口腔化生存”的精神囚籠,凝視自己,仰望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