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重視需求分析的時代,任何產品的出籠,都得對用戶需求作一次深入的思考和分析。出版社希望自己出版的書能滿足盡可能多的讀者的需求,更好地為社會服務。作為作者,我也希望有盡可能多的人喜歡看我寫的書。那么,這“盡可能多的讀者”在哪兒呢?這就是一個所謂的市場定位或者讀者定位的問題了。既然是寫逆反心理問題,肯定是寫給受這個問題困擾的人們看。不用說,受逆反心理困擾最大的,應該說是青少年,可是,青少年不會認為自己有什么逆反心理,更不認為自己的什么逆反心理是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所以,他們通常是不會主動來讀這樣一本書的。事實上,受逆反心理困擾同樣大的人群是家長,當然,還有老師。這一部分人群是大量而且長期存在的。他們?yōu)榱饲嗌倌甑某砷L,總在積極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所以,相信客觀上存在著這樣一種持久的需求。關心逆反心理這個主題,是因為客觀上有需求。而這種需求,在我看來主要是想解決兩個問題:一個是想知道“為什么”,一個是想知道“怎么做”。“我那孩子怎么就那么不聽話呢?”(其實人家孩子也不聽話)“我明明是好意,他怎么就不理解呢?”(天下壞事,大都由“好意”引發(fā))“我真是搞不懂現在的年輕人了!”(時代不同了,很多事情都不一樣了)……家長和老師總是在感嘆。人們對于在自己孩子身上所發(fā)生的一切,從過去的知識和經驗中,找不到答案。現在研究這個問題的書也有一些,不過大多是比較專業(yè)的學術性著作。所以,還不能很好地滿足人們對于“為什么”的需求。至于“怎么做”的問題,就更為復雜了。至今為止,專門論述“怎么做”的書籍,還不多見??磥?,既通俗又系統(tǒng)地闡述引發(fā)逆反心理的原因,以及怎樣才能讓孩子少一些逆反心理,或者怎么對待存在逆反心理的孩子等諸如此類的問題,就顯得很有必要。本書不僅分析了引發(fā)逆反心理的十大原因,而且針對每一種原因,都提出了相應的解決辦法。既討論了應該怎么做,又說明了為什么這么做。只要這本書的名字引起了你的興趣,只要你讀了書的目錄以后產生了進一步了解的愿望,只要你受著逆反心理及所引起的問題的困擾,只要你的孩子還沒到20歲,你就是本書的服務對象。需要說明的是,600例臨床心理咨詢和治療的積累,和20多年的教育工作經歷,讓我對青少年階段的逆反心理問題的認識,不僅有理論依據,有對現象的廣泛了解,而且也有實際體會。同時,我不管寫什么東西,都不是為寫而寫,而是懷著一種對人的尊重和熱愛的態(tài)度來寫的。相信讀者隨便翻幾頁就會有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