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縱論戰(zhàn)爭之經濟學問題,以今日目光視之,亦幾乎囊括戰(zhàn)爭經濟學之全部內容。然而,筆者最關注的乃是其經濟動員思想。書中雖未見“動員”一詞,但其經濟動員思想,則充分體現于“戰(zhàn)爭資源的籌集”與“戰(zhàn)后復員”二項。戰(zhàn)爭資源的籌集乃經濟動員題中之義。庇古于本書第四章第2節(jié)開宗明義地指出:假定一國平日生產的能力為已知,則取得實在戰(zhàn)爭資源的主要源泉,可有四種:①增加生產,②減少個人消費,③減少新投資,④減少現有資本。確如作者所言,此方法已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時使用。但,庇古所論甚詳。譬如,就增加生產而言,庇古指出:人們在平時以一定時間和通常緊張程度從事勞動者,可在此時加緊工作,并延長工作的時間。自然,如果工作過度緊張或時間過長,出產不但不能增加,反而有減少的危險(見本書第四章第3節(jié))。另如:就個人撙節(jié),庇古氏亦指出:炸藥與花邊,雖在人民的需要上占有同等的位置,兩者的節(jié)省也同樣地犧牲私人的滿足,但一則大有助于戰(zhàn)款,一則全無用處(見本書第六章第1節(jié))。舉凡庇古所論者,涉及內容頗為廣泛:金融動員、工業(yè)動員、人力資源動員、戰(zhàn)時經濟管制等都可在其論述中找到理論淵源,誠如楊序所言:本書雖然有200多頁①,不能算是很小的冊子,然以其所包括的范圍太廣,每種問題仍舊不免是略引其端。雁爪鴻泥、草蛇灰線,順藤摸瓜,可生發(fā)處正多!自經濟動員學說肇始以降,關于“復員”問題是否涵蓋其中,嘗有爭論。有論者主張復員為動員之逆過程,其趣旨恰與“動員”相反,不應列入動員之中。然,庇古書中專辟4章,論述“善后”問題:通貨與匯兌的善后、輸入品與國外投資的管理、內債的善后、戰(zhàn)后的政府統(tǒng)制問題等悉數納入。此論至少從源頭上表明,經濟動員理論是包括復員的內容的。更何況,若經濟動員理論不論復員問題,恰如外科手術后傷口不縫合,其理不言自明。當代我國國民經濟動員理論工作者則高屋建瓴,予以正本清源:經濟動員并非權宜之計,實為動員準備——動員實施——復員——動員準備循環(huán)往復之鏈條,復員活動恰為新一輪的動員準備張目,故復員問題理應包含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