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剛剛逝去的“20世紀”作總結,似乎是今日中國學界義不容辭的責任。對于崛起于艱難之際、致力于建立現代民族國家的中國人來說,20世紀既災難深重,又生機勃勃。時過境遷,不管是“災難”還是“生機”,其蘊涵的酸甜苦辣,都將成為后人咀嚼回味的不可或缺的“歷史文化遺產”。與書齋里的宏論不同,本叢書希望溝通專家學識與大眾趣味,借“讀書”回顧先輩的足跡,豐富當代人的精神感受與歷史意識,故關鍵在于“同情之理解”,而不是判斷與裁定。具體的工作策略是:將書籍本身的評介與“接受史”的敘述融為一體并摻入個人的閱讀體驗。假如撰寫導讀的專家們之“生花妙筆”能勾起大眾的閱讀興趣,使“舊書”介入“新世紀”中國人的精神生活,則功莫大焉。說到底,書,并非越新越好;人,也不一定越活越精神。這才有必要不時地回顧歷史——包括閱讀并未完全過時的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