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我是科技部部長(代序)
前言
上篇 度量衡
第一章 一個基本命題
第一節(jié) 知識就是力量
第二節(jié) 知識不是力量
第三節(jié) 兩種哲學命題
第四節(jié) 三種經濟形態(tài)
第五節(jié) 兩種經濟形態(tài)
第六節(jié) 四種假設人性
第七節(jié) 兩種增長方式
第八節(jié) 三種話語體系
第九節(jié) 大國的三要素
第二章 兩兩對比定義
第一節(jié) 科學技術創(chuàng)新與科技制度創(chuàng)新
第二節(jié) 工作分解結構與技術就緒水平
第三節(jié) 科技投入比重與科技投入產出
第四節(jié) 績效度量體系與質量保證體系
第五節(jié) 食草動物假說與食肉動物假說
第六節(jié) 科學家的績效與工程師的績效
第七節(jié) 隱性知識顯化與顯性知識傳播
第八節(jié) 生物基因工程與組織基因工程
第九節(jié) 傳統(tǒng)績效度量和創(chuàng)新績效度量
第三章 三種要素關系
第一節(jié) “三個代表”是調整分配關系的理論基礎
第二節(jié) 牛頓三大定律是生產力度量衡的理論基礎
第三節(jié) 勾股定理是現代組織制度設計的理論基礎
第四節(jié) 三種權責結構是度量評價工作的理論基礎
第五節(jié) 國務院三種人才分類是評價人的理論基礎
第六節(jié) 扁鵲三弟兄的做法是精力分配的理論基礎
第七節(jié) 聯(lián)合國成果三分法是度量評價的理論基礎
第八節(jié) 科研成果三種用途是度量評價的理論基礎
第九節(jié) 人的三種屬性分類是度量評價的理論基礎
第四章 四輪驅動體系
第一節(jié) 構建現代組織制度四層結構模型
第二節(jié) 構建“四類分治”度量評價模型
第五章 五層治理結構
第一節(jié) 組織五層治理結構模型
第二節(jié) 五種社會形態(tài)結構模型
第六章 六種模板訓練
第一節(jié) “高瞻遠矚”訓練模板
第二節(jié) “4w轉基因”訓練模板
第三節(jié) 管理工具轉型升級模板
第四節(jié) “企業(yè)臨床診斷”模板
第五節(jié) “凝結集體智慧”模板
第六節(jié) 《崗位目標計劃》模板
第七章 七個分解動作
第一節(jié) 科技進步度量與評價設計
第二節(jié) 創(chuàng)新度量的七個分解動作
第三節(jié) 創(chuàng)新評價的七個分解動作
第四節(jié) 組織法人的七個激勵系數
第八章 八種利益主體
第一節(jié) 績效評價面臨的問題與困惑
第二節(jié) 構建利益主體的考核模型框架
第三節(jié) 八種利益主體市場角色定位
第九章 九級技術就緒水平
第一節(jié) 泰勒制與巨瀾制的比較
第二節(jié) 管理思想與管理原則比較
第三節(jié) “5W9T巨型筐”應用簡介
中篇 方法論
第十章 中美國家創(chuàng)新體系比較研究框架
第一節(jié)經濟體制
第二節(jié) 科技法律
第三節(jié) 科技管理標準
第四節(jié) 科技政策引導
第五節(jié) 科技計劃牽引
第六節(jié) 政府部門權責
第七節(jié) 行業(yè)協(xié)會規(guī)范
第八節(jié) 現代實驗室制度
第九節(jié) 現代院所制度
第十節(jié) 現代企業(yè)制度
第十一節(jié) 現代科技工作者制度
下篇 標準化
第十一章 《科研項目全過程度量與評價通則》(建議稿)
附件一:科技部發(fā)展計劃司的來信
附件二:我的研究歷程
主要參考文獻與資料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