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第一部分
維也納現(xiàn)代派
史家意識與異國對象——中國學術視野里的奧國文學之成立
維也納現(xiàn)代派民國時期漢譯芻議
第二部分
馬爾特的認識與情緒——《布里格手記》分析
《布里格的筆記》中主人公的感知方式變化及其創(chuàng)作
論阿圖爾·施尼茨勒小說文本《通往曠野的路》的現(xiàn)代性
論《陌生女人》中他者、愛情、權力關系
《輪舞》中的性話語
《象棋的故事》中的多層敘事結構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的電影改編
風流不在談鋒勝,袖手無言味最長?——《錢多斯致培根》的語言危機與《莊子》的“言不盡意”
孑然獨行——從《一份致某科學院的報告》看紅彼得的自我喪失
穆齊爾《學生特爾萊斯的困惑》中的“另一狀態(tài)”
卡夫卡的現(xiàn)代性
“原罪”之后是什么?——奧地利成長小說與猶太教交叉視野中的《失蹤的人》
第三部分
論耶利內克與瓦爾澤的文學主體觀
論耶利內克戲劇現(xiàn)象
文學是語言的藝術——論耶利內克小說《逐愛的女人》的翻譯
耶利內克小說《欲望》中的多元主題與語言特色
發(fā)現(xiàn)者對失落意義的追尋——略論蘭斯邁爾的《最后的世界》
為沉默而寫作——解讀伊爾澤·艾辛格的詩集《送出的建議》
論西默爾的“Faction”體小說
文明與“野蠻”的組合游戲——論內斯特羅伊的《晚風酋長或令人毛骨悚然的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