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吉光片羽,歲月侵蝕了瑪麗娜對日常生活的記憶。風燭殘年的俄羅斯裔老太太記不住新近發(fā)生的事件——長大成人的兒女的生活細節(jié),孫女臨近的婚禮——而對過去的遙遠的記憶保留完好。那是她青春歲月中,有關飽受戰(zhàn)爭蹂躪的列寧格勒城的生動圖像。1941年秋天,愛爾米塔什博物館講解員瑪麗娜與其他員工一起,為了保護藏品,撤下了博物館展出的那些價值連城的藝術珍品。一個個空框架仍留在墻上——那些藝術品終將回來的標記。納粹德國空軍開始轟炸,為了不至于喪失理智,年輕的姑娘用記憶之筆將這些精美絕倫的藝術品一筆筆刻印在腦海中:裸體的女子,天使,還有安詳平靜的圣母像。她用這種種形象搭建了一座“記憶宮殿”,她心中屬于自己的愛爾米塔什博物館。她安憩其中,借以逃避恐懼、饑饉以及出沒不定的死神。那是埋葬在內心深處的避難所,直到她再次尋求其庇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