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文化的傳播和交流,如果沒有翻譯和翻譯家們的事業(yè),其局限性簡直不可想象。正是因為翻譯家的偉大作為,人類的互相交往、了解和共同進步才成為現實。、佛教經過兩千五百余年的發(fā)展歷史,已從印度本土走向全世界,其經典被譯介成為多種文字。無數信徒通過不同的語言文字的媒介,走上共同的慈悲、覺悟成佛的道路。很多人也通過不同的語言媒介,去研究佛教,佛陀的精神由此而傳遍了全世界。佛教傳人中原地區(qū)已歷兩千余年,其經典漢譯的過程長達一千年之久。從文本語言的角度,漢傳佛教也可以稱之為“漢語系佛教”,這是大乘佛教的一大支脈,除中原地區(qū)外,曾影響朝鮮半島、日本、越南等許多國家。佛教未傳人藏區(qū)前,藏族已經有了文字。佛教經典藏譯的歷史,雖不及漢譯佛經那樣起步早,但并非到宋代就基本結束,而是延續(xù)到清代才算是真正結束,其歷史同樣達到一千年。同樣,藏譯的佛教從文本語言的角度可以稱之為“藏語系佛教”,后影響至蒙古、不丹、錫金等諸多國家和地區(qū)。藏漢語系佛典翻譯皆可謂體系龐大,內容繁富,翻譯理論科學,人才輩出,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足以為現代化的佛典英譯等事所借鑒,也足可為世界翻譯事業(yè)所借鑒。并且,藏漢佛教經典又各有特色,如日月爭輝,金玉比美,通過比較研究,可以挖掘出很多東西。而實際的研究情形是,有關佛教翻譯的著述時有所見,但只是些零星片斷式的,更鮮見從藏漢兩種文本對比研究的論著,因為懂兩種文字又通佛教的人實在是太少了。侃本同志的這本著述,同時具有補缺和開拓的意義,既能為研究者對勘提供方便,也可以為翻譯實踐者提供經驗。這本著述從佛經翻譯的年代、翻譯隊伍、翻譯版本、譯場組織、翻譯理論、翻譯實踐及其他零星的問題等七個方面,探討了漢藏佛經翻譯的方方面面,是漢藏佛經翻譯方面不可多見的專業(yè)性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