條分縷析地解釋之后,局部清楚,整體卻成為壅塞、互滲的意義懸想;現(xiàn)代派、后現(xiàn)代派的“話語策略”也有了梳理概括,但是通過實踐獲得的“話語”內涵彰顯與影響力量,卻似乎空置。關鍵問題在于,“話語”分析的對象是語言發(fā)出及其過程,語言接受及其過程,語義生成及其過程,語境、關系變動及其過程實踐活動的全部,而兩位青年學者只選擇了“戲劇文學”文本作為分析對象,就損失了“話語”分析對戲劇活動而言最具生動性、最具魅力當然也最具挑戰(zhàn)性的部分。我相信,本書作者也意識到了這一不足,我相信他們有能力在今后的研究中彌補這項缺憾?,F(xiàn)代派、后現(xiàn)代派戲劇發(fā)生和存在的“社會語境”清楚了,在實踐場所——演出空間里遭遇的語境和語境構成狀況如何?也許是值得我們分析和深思的。在那里,意義不靠懸想,“話語”不會空置。這是一本值得閱讀與收藏的專著,搜集資料豐富,評介脈絡清晰,歸納條理分明,為研究者提供了明顯的路標和富有啟發(fā)性的思路,在閱讀中肯定會有活躍的思考伴生,這是本書重要的價值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