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據(jù)法意
神證時代的正義
在事實與證據(jù)之間
科學證據(jù)都是科學的嗎?
證人是靠不住的
證人為什么不出庭?
被告人要負舉證責任么?
不該叫停的“舉證責任倒置”
致命的常情斷案
不是神明在審判
彭宇案的另一種解讀
《證據(jù)法》的躁動與難產
地方性“刑事證據(jù)規(guī)定”能帶來什么?
法治追問
“韋式”貪官與反腐利器
“紙包子”事件背后的問題
真相就像華南虎一般珍?。?br /> 黑屏計劃:微軟的“正版秀”
“手術簽字制度”合理嗎?
個人所得稅的公眾期待
毒品“合法化”的鳥托邦
廣告事小,法治事大
受賄案件不宜誘惑偵查
測謊技術的誤區(qū)
誰來監(jiān)督監(jiān)督者?
又見公捕公判
引誘性執(zhí)法的法治困境
量刑裁量權的困局
非法型“感動”
股市期待法治陽光
為什么又是礦難?
法眼旁觀
排隊文明與中國法治
“大義滅親”的道德困局
公眾人物的隱私權
“免費體檢”秀:錯位的權利保障
道德的善行與責任的缺位
動物的法律權利
假學歷的真問題
禁鞭令的開禁與安寧權
“電話吸費”誰之過?
科技利刃下的隱私權
刑法的愚人節(jié)
刑訊逼供中的角色扮演
律師的天堂與地獄
訴訟的游戲規(guī)則
司改雜談
中國古代司法的另一面
法官壓力與司法改革
法庭之上誰最大?
反思恢復性司法
個案請示制度的“熄燈號”
雞肋:中國式陪審
誰來保護中國的“深喉”?
聶樹斌案的制度反思
讓審判回歸審判
司法改革的軟件與硬件
司法制度中的路徑依賴
網絡民意下的司法公正
寶島司法掠影
塵封的檢察制度史
制度與理念的悖論
法學情懷
法學何以成為科學?
法學研究的中國問題
變遷中的法學研究方法
法學院是怎樣煉成的?
中國證據(jù)法學第一人
科學證據(jù)的迷霧
在法治的十字路口
法學經濟分析的一扇窗
以小說講授法庭科學
在語詞與問題之間
證據(jù)理論的一個側身
正義的陰影
法庭上的心理學家
在臺大法學院聽課
千萬別來念法律?
法律的側面
法律人的“職業(yè)綜合征”
法律人的理想與現(xiàn)實
法律人應該讀的十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