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現代文學史上,梁遇春是一個不容忽視的角色,在他短短二十七年的生命里,雖然給我們留下的文學作品尚不足五十篇,但是他另辟蹊徑、獨具一格的創(chuàng)作特點,在現代散文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堪稱大家。梁遇春是現代白話散文史上早期的嘗試者、實踐者和開拓者之一,其文學作品的總體基調可以概括為“笑中帶淚,淚中求笑”。南宋詞人辛棄疾曾說:青年人寫作是“為賦新辭強說愁”,故作迷茫和感傷是他們的“通病”。而梁遇春散文中所體現的悲劇感卻是與生俱來的,那種看待生命的獨特視角和對宇宙萬物的質疑、感慨也超出了一般人的情緒宣泄。他的散文真正做到了率性而為。這一點我們可以從《毋忘草》收錄的《人死觀》、《淚與笑》、《破曉》、《黑暗》、《春雨》等梁遇春代表作中感知。正因這份蘊涵于骨子里的憂傷,在梁遇春文章中體現出的“幽默”不是與人瘙癢的低級趣味,而是帶有深刻人生感悟與文化底蘊的沉思。讀梁遇春的散文,不論是早期的青春沖動、少年意氣,還是后來略帶沉重的滄桑之嘆,都不會讓人覺得平淡無味。正如他自己所說的,他就是一個生命旅途中的流浪漢,舉杯對月,入火而舞。因此,在《毋忘草》進行封面設計時,為了充分體現梁遇春憂傷的情愫與獨特的人性思考,本社特別選用了我國書畫名家紀望平先生創(chuàng)作的畫作《舒緩的歲月》。紀望平先生的作品意境深遠、恬靜清新,可謂獨樹一幟。而這幅《舒緩的歲月》所表達的意蘊切實突顯了梁遇春真摯率性、傷感憂郁的文學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