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由于國家安全、外交利益等多種因素的限制,使館(領館)建筑一直維持著神秘的面紗。本書是第一部全面揭示美國國務院建造海外使館(領館)的公開專著,內容涉及建筑、外交、政治、歷史等多個領域。通過詳實的史料和大量的圖片,展現了二十世紀美國使館(領館)從無到有、從租到建、從宏大豪華的宅邸風格到親切開放的現代建筑;面對恐怖主義威脅,又轉型為封閉集中的外交“堡壘”的錯綜復雜的建設歷程?! 锻饨慌c建筑》揭示了美國使館建筑的歷史進程中建筑、政治和權力三者之間錯綜復雜的相互作用。通過形形色色的人物,異乎尋常的事件,激動人心的情節(jié),帶領讀者見證國會議員令人反感的“視察”旅行,莫斯科使館遭人竊聽的辦公室,海軍陸戰(zhàn)隊和海豹突擊隊英勇營救索馬里美國外交人員……是一部引人入勝的著作?!锻饨慌c建筑》研究縝密,語言流暢,其重點放在了冷戰(zhàn)時期的美國海外使館建設。在那段歲月中,美國啟動了大規(guī)模的使館建設活動,意在展示其對盟國的承諾,維護其作為超級大國的世界形象。美國新使館采用了玻璃、鋼和混凝土這些極其現代的結構,象征著開放和民主。但是很快,這些不切實際的建筑及其建造程序就引起了爭議,特別是遭到了國會的質疑。作者緊密追蹤了使館建筑如何淪為政治工具,有影響力的國會議員如何借助使館建筑項目來擴張自己的權力,進而促進其個人事業(yè)。本書還揭示了政治格局轉變對外交優(yōu)先次序的調整。經過越戰(zhàn),將美國使館設計成開放的、容易接近的理念遭到廢棄。隨著使館成為抗議活動和恐怖襲擊的目標,安全防衛(wèi)不斷遞升為首要考慮因素。與此同時,新首都的紛紛涌現,加重了美國維護其得體的外交代表形象的負擔。今天的美國使館受到混凝土路障和全副武裝士兵的保護,仿佛城堡一般,已不再像以前的使館那樣具有開放性。作為外交資產的美國使館何以更好地發(fā)揮職能?在國際化合作和信息化溝通的時代,當國與國之間的邊界逐漸變得流動多樣之時,美國面臨著用凝固的外交建筑去適應快速變化的世界的挑戰(zh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