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讀者/1
前言/1
第一篇墜入陷阱
1862年秋,林肯問沙皇對外國干涉美國內戰(zhàn)持何種立場。亞歷山大通過他的外交部長戈爾柴科夫親王回答了林肯的問題。親王告訴駐圣彼得堡的美國代辦泰勒,“我們俄國從一開始就和你們站在同一條戰(zhàn)線上,以后也將和你們同處一條戰(zhàn)線。我們非常希望美國保持團結,永不分裂”。
第1章懸崖邊的三個民族/3
第2章叛逆者現(xiàn)身/12
第3章針尖對麥芒/26
第4章奴役的罪惡/35
第5章蓄勢待發(fā)/46
第6章暴力/56
第7章硝煙漸起/63
第8章大戰(zhàn)前夜/72
第9章拼死一搏/83
第10章道德危機/90
第11章王牌在手/100
第12章“這是上帝的決定”/109
第13章自由的預感/117
第14章沒有最糟,只有更糟/127
第二篇革命的高潮
俾斯麥用民族主義的浪漫摧毀了德意志的自由之邦。林肯明白,民族主義者們的理想會對全人類的原則構成威脅,這個原則即人生而平等……在全世界反對專制的抗爭中,美國將擁有強大的維護自由原則的能力。至于亞歷山大,卻被證明是最不具想象力的帝國締造者,他試圖用俄國傳統(tǒng)救世主式的帝國主義來激起愛國之心,以拯救自己發(fā)動的自由革命,但最后還是以失敗告終。
第15章不論權屬/139
第16章恐怖的屠殺/148
第17章謎團/154
第18章為未來而戰(zhàn)/162
第19章國魂尚存/172
第20章真正的勇士/180
第21章權力與誘惑/188
第22章悶鼓/195
第23章奇恥大辱/200
第24章生不如死/207
第25章殺戮/213
第三篇自由與恐懼
在德意志,俾斯麥試圖將道德從政治中抽離出來,提出了一套所謂道德無涉的現(xiàn)實主義政治理論。在俄國,沒有哪一個政治家能夠彌合人們尋求耶路撒冷的道德與構建自由的世俗形態(tài)的現(xiàn)實主義之間的裂縫……在美國,林肯卻將道德和物質進步的兩相抵牾的觀念契合起來……進而把這種斗爭與(他所辨稱的)深謀遠慮的政治設計聯(lián)系起來……之所以有此安排,是因為他相信,在歷經一番罪與罰的痛苦磨礪之后,人們的趨善避惡的念想終將達行天下。由是,林肯為美國人勾畫出一個崇高的道德理想和一個合情合理的政治圖景,俾使其在瘠乏倥侗的年代,依然對國家的未來充滿信心。
第26章走向深淵/233
第27章尚欠火候/239
第28章時候未到/248
第29章死亡還是勝利/256
第30章剝奪!剝奪!/267
第31章魔鬼之酒/284
第32章“這是你們的新世界”/294
尾聲來之不易的自由/299
譯后記/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