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經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譯叢書:周易》本來是殷末周初人們用來占卜算卦的方法,起初,它并不是一本書,也沒有我們今天所看到的卦爻辭,更沒有《彖傳》、《系辭》、《傳》、《文言》、《說卦》等被后代易學家稱為《易傳》或“十翼”的部分,只是蘊涵數理邏輯的卦畫而已。后來,經過長期的演繹,這些卦畫與事物產生了一定的對應規(guī)律性后,人們就逐漸在每個卦畫下系屬了一些簡約的卦辭。再后來,《易》“變則通,通則久”,于是,又在六十四卦的各爻之中系屬了爻辭。至此:《易》就有了卦畫、卦辭和爻辭,形成了漢代易學家稱之為《易經》的部分。到了漢代,又將《易傳凈并入,就成了我們現在看到的《周易》的樣子?!兑捉洝返膭?chuàng)作過程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陰陽概念的產生,八卦創(chuàng)立,重卦并撰成卦爻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