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第一部分 童年隨記一一晚清旅曰40年的祖父和我在宗法制鄉(xiāng)村長大的童年
一、慈溪縣沿革一二
二、黃山村地貌和王姓在黃山村的定居
三、黃趾村建筑的布局
四、王姓鄉(xiāng)紳治理
五、家族地主形態(tài)
六、原祖居“白屋”如果新中國成立后不毀堪稱民居奇葩
七、現(xiàn)祖居“大夫第”榮列寧波名勝古跡
八、“大夫第”的16幅精美磚屏
九、40多年只住不維修的住戶
十、我的祖輩
十一、祖父王惕齋:晚清旅日40年老華僑、慈城第一位民間外交家
十二、祖母: “東洋婆婆”
十三、童年在“白屋”的家庭生活
十四、母親的嫁妝
十五、我在“白屋”的童年生活
十六、長工仁金人客.
結束語
第二部分 在上海讀中學時期隨記(1941一1947年)
一、不同類型的親戚
二、義祖父張伯岸和他開辦的賣科學儀器的商店
三、伯父王祖賡的民族情結
四、在光華大學附中學習點滴
五、父親回來了
第三部分 在清華大學上學期間隨記(1947一1952年)
一、參加學生運動和加入地下黨
二、對清華大學一些師長的回憶
三、參加教學改革小試驗
四、在學生會搞宣傳工作,參加在羅馬尼亞召開的國際學聯(lián)理事會
五、兩張有意義的照片
六、記姨父王成柏和他對民國初期教育事業(yè)和慈溪試館的介紹
第四部分 參加工作后到“文化大革命”前期間隨記
一、分配在坦克工業(yè)系統(tǒng)工作
二、新中國成立初期經歷的社會貧窮現(xiàn)象
三、在二七機車車輛廠實習制定工時定額
四、第一件工作:任坦克發(fā)動機修理廠改建設計組組長
五、參加蘇聯(lián)援建的坦克廠的籌備工作
六、“路徑依賴”:按產品專業(yè)化搞全能化生產模式
七、參加襄樊、漢中兩地“選擇工業(yè)用地工作組”選擇第二套坦克廠廠址
八、起草坦克發(fā)動機廠.竣工報告
九、“對右派心慈手軟”
十、到山西農村整風, “過黃河”,大煉鋼鐵
十一、干國防工業(yè)是: “戰(zhàn)時殺頭,平時挨剋
十二、參加組織輕型坦克等戰(zhàn)斗車輛研制工作
十三、發(fā)現(xiàn)坦克廠“把幫結合”的先進檢驗工人
十四、參加坦克廠“四清”運動,抓坦克廠均衡生產
十五、成家
十六、和父親的關系
十七、父親自寫經歷
十八、抗戰(zhàn)前家中藏槍瑣記
第五部分 “文化大革命”開始到1982年期間隨記
一、“文革”開始了
二、我被批斗
三、“紅色”組織
四、對兵器工業(yè)部實行軍事管制
五、清理階級隊伍
六、跟隨王立副部長研制改40火箭筒和彈
七、負責:工藝、材料和技術改造工作
八、1969年底到1976年底我和潘淑英
九、粉碎“四人幫”后我的遭遇
十、對我和潘淑英同志的審查結論
十一一、申訴、復查、一筆勾銷
十二、我的兩篇文章
第六部分 1983年到2007年期間隨記
第七部分 新中國成立初期治病記
第八部分 回鄉(xiāng)記
附錄一 軍轉民15年成就縱橫談
附錄二 前事不忘,后事之師——鴉片戰(zhàn)爭的啟示
出版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