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順大師生平印順(1906-2005),浙江海寧人。俗名張鹿芹。幼讀詩書,兼研中醫(yī)。又好研學道家及西方宗教之學。20歲時,偶讀《莊子》,見馮夢禎序文:\然則莊文郭注,其佛法之先驅耶?\遂萌生探索佛法之興趣。23歲,其母猝然病逝,內心受極大震撼。未久,叔祖父、父親亦相繼病逝,乃感人生無常,而有出家之志。25歲,出家于普陀山福泉庵,法名印順,號盛正。受具足戒于天童寺。曾于閩南佛學院、武昌佛學院就學,參訪虛云和尚、慈舟律師,并親近太虛大師等人。經常往來于普陀、廈門、武昌之間,授課講經。民國二十五年(1936),在普陀佛頂山閱藏。后赴杭州西湖、揚州等地游歷,巧逢太虛大師,遂奉其命前往武昌佛學院,繼赴漢藏教理院,入四川,時年33歲,常與法尊法師討論法義。?42歲,在雪竇寺主編《太虛大師全書》。44歲赴香港任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暨\世界佛教友誼會\港澳分會會長。47歲,應中國佛教會之決議,代表出席在日本召開之世界佛教友誼會第二屆代表大會,遂至臺灣。其后曾任臺北善導寺導師、《海潮音》雜志社社長。48歲,將擬建于香港之福嚴精舍,移建于臺灣新竹青草湖畔,并定居臺灣。?49歲,應性愿法師之邀,赴菲律賓弘法。51歲任善導寺住持。其后,曾多次出國弘法。在臺北創(chuàng)建慧日講堂。68歲時,日本大正大學以其《中國禪宗史》一書,而授予文學博士學位。研究佛學,不受傳統佛教宗派觀念之影響,而能客觀地對全體佛教作一全面性之厘清、闡釋和批評。并直接從原始佛教經論之阿含、毗曇,及印度之空、有、真常三系諸經論,直探佛陀及后代大師之精義。尤其對龍樹中觀之學,曾作深入之探討。對原始佛教、部派佛教、中國禪宗史等亦有精深之研究。?著作有《中觀今論》、《唯識學探源》、《性空學探源》、《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中國禪宗史》、《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如來藏之研究》、《雜阿含經論匯編》等書。其大部分著述,輯為《妙云集》行世。本書是從印順大師《華雨集》中精選出的精華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