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宮尊德(1787-1856年)幼名金次郎,是日本江戶時代(1603-1867年德川幕府時代)末期的著名思想家和農政學家,已故去154年了。他逝世后日本人很崇敬他,當時許多小學校園中豎立起金次郎“負薪讀書”的塑像。日本學界和中國社會文化學者至今仍在研究他的思想。他的思想有個萌芽、產生和形成的過程。他的“報德仕法”思想與實踐在當時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后來日本雖然經過明治、大正、昭和等時代的動蕩和興衰,但這種作用一直持續(xù)至今。日本全國有五百多個報德社,另有“一圓融合社”和“全國報德團體聯絡協議會”等社團組織,不斷宣傳其思想。一些企業(yè)家運用其思想有效地指導了日本近現代工業(yè)及社會的改革與發(fā)展。當今研究他的思想與實踐,對解決農業(yè)發(fā)展,推動中日之間思想文化的學術交流和現代人加強道德修養(yǎng),均具有重要的鏡鑒意義。金次郎出生于1787年的上郡柏山村(今日本神奈川縣小田原市)的一個農民家庭,兄弟三人中之老大,1856年病故,享年70歲。金次郎的思想是在實踐中產生和發(fā)展的。金次郎的父親利右衛(wèi)門是當地的一位慈善家,左鄰右舍有個大事小情,或有什么困難,他都關心與幫助,借給人家錢物從不索還,如此竟使原來資產充裕的家境日益衰敗。金次郎五歲時,家鄉(xiāng)遭遇洪水侵襲,田地大半毀壞,父親因此一病不起,家庭生活陷于困境。其父母又在他14歲和16歲時先后病故。此后,他把兩個年幼的弟弟送到外婆家生活,自己則投奔于伯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