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藏史部:儒林史傳(共80冊)》是收集保存儒學成果的大型叢書。她會萃兩千余年儒學著作,以系統(tǒng)的著錄體例,分門別類地予以標點、校勘和編排。她作為中國古代儒學成就之集成,可望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象征,與《大藏經》、《道藏》鼎足而三,永遠滋養(yǎng)中華民族的心靈。今值《儒藏》出版之際,聊述因緣,以弁篇首。儒學是中國的。兩千五百多年前,中國的孔子集虞、夏、商、周優(yōu)秀文化之大成,總《詩》、《書》、《禮》、《樂》、《易》、《春秋》為“六經”,樹“仁義”、“誠信”之高標,垂“中庸”、“忠恕”之宏法,創(chuàng)立儒學,垂教萬世。儒學生于斯,長于斯,昌盛于斯,亦曾一度衰微于斯。兩千多年來,儒學是引導中國文化走向輝煌的指南北斗,是鑄造中國文化特質的規(guī)矩準繩。她是中國文化之門、中國文化之蘊,對中國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各個方面都產生了重大影響,促成了中國人特有的世界觀、價值觀和思維方式的形成。她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干和靈魂。在國際范圍內,人們一提起中國文化,首先想到的無疑就是孔子,就是他所創(chuàng)立的儒學。儒學是中國的,中國也是儒學的。要深入研究中國文化,欲準確地了解中國歷史,不認識孔夫子,不研究儒學,就不能得其門而入。儒學是東方的。古代東方,北起朝鮮半島,東至日本列島,南到印支半島、南亞諸國,伴隨著儒家“偃武修文”、“睦近徠遠”外交方略的實施,東亞各國“成鈞館”(朝鮮)、“大學寮”(日本)、“國子監(jiān)”和“國學院”(越南)等文教機構的設置,大批“遣隋使”、“遣唐使”的派遣,儒學早已融人東方社會,成為東方各個國家、各個民族共同的思想體系和價值觀念的重要部分;東方各國的政治家、思想家,或用儒學治世,或以著書明理,與中華學人一道共同豐富和發(fā)展了儒學的理論和思想。因此,國際“漢學界”在討論東方社會時,無不異口同聲地稱之為“儒家文化圈”。儒學又是世界的。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中國的文化主流,儒學不僅影響了東方,而且輻射于世界。就古代而言,先秦儒學是西方學者公認的世界文化“軸心時代”的主流思想,是古代東方思想文化的源頭活水。儒學是開放性的,在歷史發(fā)展演進的長河中,儒學不斷以其“海納百川”、“集雜為醇”的包容精神,融合涵攝了各種外來文化與文明,與時俱進,日新其德,使思想之源長盛,學術之樹常青。儒學在歷史上不斷兼容并包各家學術、進行自我創(chuàng)新的歷史,是中國文化生生不息、充滿創(chuàng)造活力的歷史,是人類文化寶庫日新月異、不斷豐富的歷史,也是儒學不斷影響和輻射世界的歷史。她的經典和理論曾西涉流沙,遠渡重洋,對近代思想啟蒙和現(xiàn)代文明的形成產生過不可忽視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