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核燃料、包殼材料、冷卻劑及其熱物性
1.1 核燃料
1.2 對核燃料、包殼材料及冷卻劑的一般要求
1.2.1 核燃料
1.2.2 包殼材料
1.2.3 冷卻劑
1.3 核燃料、包殼材料和冷卻劑的熱物性
1.3.1 二氧化鈾燃料的熱物性
1.3.2 包殼和某些結構材料的主要熱物性
1.3.3 膨脹系數(shù)
1.3.4 水和水蒸氣的熱物性
1.4 輻照(或燃耗)對熱物性的影響
1.4.1 輻照(或燃耗)對二氧化鈾熔點的影響
1.4.2 輻照(或燃耗)對二氧化鈾熱導率的影響
1.4.3 輻照(或燃耗)對燃料芯塊腫脹的影響
復習題
第2章 反應堆內的釋熱
2.1 核裂變產生的能量及其在堆芯內的分布
2.1.1 反應堆的熱源
2.1.2 堆芯體積釋熱率
2.1.3 堆芯和燃料元件的功率度量表示法
2.1.4 堆芯內釋熱率的分布
2.1.5 影響堆芯功率分布的因素
2.2 核熱通道(熱管)因子
2.3 燃料棒和堆芯釋熱計算
2.3.1 單根燃料棒的釋熱計算
2.3.2 非均勻堆芯的總釋熱
2.4 結構材料、慢化劑和壓力容器的釋熱
2.4.1 堆芯結構材料內的γ釋熱
2.4.2 慢化劑的釋熱
2.4.3 壓力容器或厚壁構件的丫釋熱
2.5 停堆后的釋熱及其冷卻
2.5.1 停堆后的釋熱功率
2.5.2 停堆后的冷卻
復習題
第3章 反應堆傳熱
3.1 反應堆內熱量的傳輸過程
3.1.1 燃料元件的導熱
3.1.2 包殼外表面與冷卻劑之間的傳熱
3.1.3 冷卻劑的輸熱
3.2 固體內的導熱微分方程
3.2.1 直角坐標系中的熱傳導方程
3.2.2 圓柱坐標系中的熱傳導方程
3.3 單相對流傳熱
3.3.1 黏性力、層流和湍流
3.3.2 速度邊界層和溫度邊界層
3.3.3 速度邊界層的厚度δ和溫度邊界層的厚度δ以及換熱系數(shù)h的計算式
3.3.4 單相強迫對流傳熱系數(shù)
3.3.5 自然對流傳熱系數(shù)
3.4 沸騰傳熱
3.4.1 池式沸騰傳熱
3.4.2 流動沸騰傳熱
復習題
第4章 燃料元件和堆內部件的傳熱及溫度分布
4.1 板狀燃料元件的導熱和其橫截面上溫度分布以及包殼外表面向冷卻劑傳熱
4.1.1 燃料內(有內熱源)的導熱和其橫截面上溫度分布的計算
4.1.2 包殼內(無內熱源)的導熱和其橫截面上溫度分布的計算
4.1.3 包殼外表面對冷卻劑的傳熱計算
4.2 棒狀燃料元件的導熱和其橫截面上溫度分布以及包殼外表面向冷卻劑傳熱
4.2.1 燃料芯塊內(有內熱源)的導熱和其橫截面上溫度分布的計算
4.2.2 燃料芯塊與包殼內表面之間的間隙傳熱
4.2.3 燃料芯塊與包殼內表面之間的間隙內的溫度分布
4.2.4 包殼內的導熱和其溫度分布
4.2.5 燃料棒包殼外表面對冷卻劑的傳熱
4.3 傳熱系數(shù)h對燃料元件釋熱的影響
4.4 積分熱導率
4.5 棒狀燃料元件和其冷卻劑的軸向溫度分布
4.5.1 基本假設
4.5.2 冷卻劑溫度Tf的軸向分布
4.5.3 包殼外表面溫度Tc和內表面溫度Tct的軸向分布
4.5.4 燃料芯塊表面溫度Ts和中心溫度T的軸向分布
4.5.5 燃料元件最高溫度的軸向位置及其數(shù)值
4.6 熱屏蔽的傳熱
復習題
第5章 穩(wěn)態(tài)工況下反應堆流體力學分析
5.1 流體力學分析的主要內容和目的
5.2 流體的特征和主要物理性質
5.3 作用在流體上的力、靜止流體中的應力特征、流體靜力學基本方程
5.4 單相流體一維流動的基本方程和壓降計算
5.4.1 單相流體一維流動的基本方程
5.4.2 單相流動壓降計算
5.5 兩相流基本概念、兩相流流型、兩相流特性參量、含汽率在沸騰通道內的分布
5.5.1 兩相流基本概念
5.5.2 兩相流的流型
5.5.3 描述兩相流的特性參量
5.5.4 含汽率和空泡份額在沸騰通道內的分布
5.6 兩相流基本方程和壓降計算
5.6.1 基本方程
5.6.2 兩相流的壓降計算
5.7 臨界流動
5.7.1 臨界流動現(xiàn)象
5.7.2 單相流體的臨界流動
5.7.3 兩相臨界流動
5.8 氣(汽)—液逆向流動
5.8.1 氣(汽)—液逆向流動現(xiàn)象
5.8.2 氣(汽)—液逆向流動的流量制約關系
5.9 水錘現(xiàn)象
5.10 流動不穩(wěn)定性
5.10.1 概述
5.10.2 水動力不穩(wěn)定性
5.10.3 密度波不穩(wěn)定性
5.11 堆芯冷卻劑流量分配
5.11.1 概述
5.11.2 壓水堆堆芯流量分配的計算
5.12 自然循環(huán)
復習題
第6章 堆芯穩(wěn)態(tài)熱工水力設計
6.1 穩(wěn)態(tài)熱工設計概述
6.1.1 熱工設計的范圍和任務
6.1.2 堆芯熱工設計的步驟
6.1.3 熱工設計和其他專業(yè)的關系
6.1.4 熱工設計準則
6.2 堆芯熱工設計參量的分析
6.2.1 冷卻劑的工作壓力
6.2.2 冷卻劑的出口溫度
6.2.3 冷卻劑的進口溫度
6.2.4 冷卻劑流量
6.3 堆內功率分布不均勻性問題
6.3.1 影響堆內功率分布的主要因素
6.3.2 熱通道和熱點,熱通道因子和熱點因子
6.3.3 影響工程熱通道因子的主要因素
6.3.4 熱點因子對堆芯熱工性能的影響以及降低熱點因子的方法
6.4 單通道模型的反應堆穩(wěn)態(tài)熱工設計
6.4.1 單通道模型熱工設計的一般步驟和方法
6.4.2 堆芯平均通道的熱工參量計算
6.4.3 堆芯熱通道的熱工參量計算
6.5 子通道分析模型
6.5.1 子通道分析模型概述
6.5.2 冷卻劑的交混
6.5.3 子通道流體動力學方程
6.6 核反應堆熱工參量的選擇
6.6.1 核動力反應堆熱工參量的選擇
6.6.2 蒸汽發(fā)生器的工作條件,Q—T圖
6.6.3 核電站一回路和二回路熱工參量間的關系與參量選擇
復習題
附錄
附錄I 包殼和某些結構材料的熱物性
附錄Ⅱ 飽和水和飽和水蒸氣的某些熱物性
附錄Ⅲ 水和水蒸氣在不同溫度和不同壓力下的物性
附錄Ⅳ 彎管、接管和閥門的形阻因子
索引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