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階段就近入學政策分析》主要包括七個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闡述本文研究的背景、研究目的和意義,界定相關的概念,對已有的研究進行回顧,說明論文的基本內容和結構。第二部分主要是比較分析、歷史分析與價值分析。通過對國外就近入學政策的實施狀況、我國就近入學政策思想淵源和新中國成立以后就近入學政策的基本發(fā)展軌跡的分析,發(fā)現就近入學政策是國內外義務教育階段推行的一項基本政策,盡管近年來一些國家出臺了一些擇校政策,但這些政策仍然是基于就近入學政策基礎上的改革措施,并沒有從根本上改變就近入學的政策地位。這一政策具有積極的政策價值。第三部分是對當前我國就近入學政策實施狀況的調查分析。在對上海、山東、江蘇、浙江、河南、重慶等地2203名家長和50名校長問卷調查的基礎上,筆者用Windows系統(tǒng)下SPSS軟件進行了結果統(tǒng)計分析,發(fā)現我國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生在總體上(73.4 6%)實現了就近入學,但這一政策仍存在諸多問題,需要進一步加以完善。就近入學政策自身的缺陷、資源配置的不公及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是問題形成的主要原因。第四部分與第五部分是在前文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對就近入學政策自身的缺陷、資源配置的不公和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等問題以及與就近入學政策密切相關的擇校問題、流動人口子女的教育問題及其原因進行了深入的分析。第六部分是思考與建議。認為至少應從三個方面著手完善現有的就近入學政策:一是政策思想角度,應恰當進行政策思想定位調整;二是政策運行環(huán)境角度,應改善就近入學政策的實施環(huán)境,促進義務教育的均衡協(xié)調發(fā)展;三是政策自身,應完善就近入學政策的內容與流程,保障政策的有效運行。第七部分是對前文研究的總結。通過對就近入學政策的考察,本文認為教育政策往往是各種利益博弈的結果,同時教育政策本身的能力也是有限的,而且我們還應關注政策的“跨域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