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全安,1944年出生于陜西省周至縣。1969年畢業(yè)于第四軍醫(yī)大學。西安交通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教授,碩士生導師,主任醫(yī)師。曾任西安交通大學耳病研究所所長,西安交通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主任等職。從事耳鼻咽喉頭頸外科臨床醫(yī)療、教學、科研40余年,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先后提出“篩頜區(qū)海綿狀血管瘤”、“喘息型呼吸道異物”、“外生性面神經鞘膜瘤”和“慢性滲出一肉芽型中耳炎”4種新的疾病診斷名稱。1993年曾應邀赴美國明尼蘇達大學中耳炎研究中心從事長達三年半的中耳炎病理研究,在有重要臨床意義的幾個方面,如中耳炎性滲出液和肉芽組織的產生、演變規(guī)律,膽脂瘤形成機制,慢性中耳炎形成的病理機制,咽鼓管黏骨膜病理特征,中耳炎病變在中耳腔的分布特點,中耳炎病理演變過程模式路線圖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的發(fā)現和進展,并初步建立了自己的中耳炎病理理論體系。1997年回國后,把主要精力放在以前期病理研究為基礎的中耳炎臨床診治研究方面。在中耳炎的臨床分類、慢性中耳炎手術分型、以聽骨鏈為中心的診治理念、中耳炎精準診治方法的研究、中耳炎外科手術方法的研究等方面取得了進展。發(fā)現了“腦膜炎一腦脊液分離現象”是耳源性硬腦膜下膿腫的臨床特征,研究設計了“應用耳后皮下組織蒂島狀皮瓣行外耳道成形術”“診治性鼓竇插管術”“脂肪壓片法修補鼓膜穿孔”“應用外耳道皮下組織修補鼓膜穿孔”“病變根除、乳突術腔充填、鼓室成形和外耳道骨創(chuàng)面植皮術”和“全中耳復原重建術”等7種新的手術方法.逐漸形成了自己的一套中耳炎臨床診治技術。創(chuàng)辦的省市和國家級“中耳炎理論與臨床研究新進展”學習班,已連續(xù)舉辦了12期。發(fā)表中英文論文50余篇。在諸多中耳炎理論和臨床診治技術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居國內外領先水平。多篇論文被SCI和Medline收錄,獲省市級科技進步獎一二等獎共3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