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科學技術計算機/網(wǎng)絡網(wǎng)絡與數(shù)據(jù)通信網(wǎng)絡組建與管理云計算實戰(zhàn):可靠性與可用性設計

云計算實戰(zhàn):可靠性與可用性設計

云計算實戰(zhàn):可靠性與可用性設計

定 價:¥59.00

作 者: (美)Eric Bauer,(美)Randee Adams 著,高巍,李潔,魏凱 等譯
出版社: 人民郵電出版社
叢編項: "十二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guī)劃項目·國際先進工業(yè)技術譯叢
標 簽: 計算機理論、基礎知識 計算機與互聯(lián)網(wǎng)

ISBN: 9787115329325 出版時間: 2014-01-01 包裝: 平裝
開本: 16開 頁數(shù): 246 字數(shù):  

內(nèi)容簡介

  《云計算實戰(zhàn):可靠性與可用性設計/“十二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guī)劃項目·國際先進工業(yè)技術譯叢》在明確了云計算、虛擬化、服務可靠性以及服務可用性的關鍵術語和概念的基礎上,通過對云計算服務可靠性及可用性的分析,結合云計算所涉及的虛擬化、分布式部署等技術特點,全面、深入、系統(tǒng)地探討了云計算系統(tǒng)及服務可靠性的設計、計算、評估、優(yōu)化方法。《云計算實戰(zhàn):可靠性與可用性設計/“十二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guī)劃項目·國際先進工業(yè)技術譯叢》具有較強專業(yè)性和技術性,同時還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對云計算專業(yè)從業(yè)人員和科研工作者來說,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學習與參考書籍?!对朴嬎銓崙?zhàn):可靠性與可用性設計/“十二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guī)劃項目·國際先進工業(yè)技術譯叢》既適用于云計算系統(tǒng)的專業(yè)技術研發(fā)和工程實施人員,也適合于高等院校通信、電子、計算機等專業(yè)的師生,同時也可為云服務用戶提供有益的參考。

作者簡介

  Eric Bauer是阿爾卡特朗訊的軟件、解決方案和服務事業(yè)部的可靠性工程經(jīng)理。他目前專注于阿爾卡特朗訊的云計算相關產(chǎn)品、IP多媒體子系統(tǒng)(IMS)、以及其他解決方案的可靠性和可用性。他獲得了超過12項美國專利,并在貝爾實驗室的技術期刊上發(fā)表了多篇論文。 Bauer先生先后獲得了康奈爾大學的電氣工程學士學位、普渡大學的電氣工程碩士學位。

圖書目錄

第1部分 基本概念篇 第1章 云計算 
1.1 云的基本特征 
1.1.1 按需自服務 
1.1.2 廣泛的網(wǎng)絡訪問 
1.1.3 資源共享 
1.1.4 快速彈性 
1.1.5 服務可度量 
1.2 共有的云特征 
1.3 云計算到底是什么 
1.3.1 什么是數(shù)據(jù)中心 
1.3.2 云計算和傳統(tǒng)數(shù)據(jù)中心有何不同 
1.4 服務模式 
1.5 云部署模式 
1.6 云計算中的角色 
1.7 云計算的優(yōu)勢 
1.8 云計算的風險  第2章 虛擬化 
2.1 背景 
2.2 什么是虛擬化 
2.2.1 管理程序的類型 
2.2.2 虛擬和仿真 
2.3 服務器虛擬化 
2.3.1 完全虛擬化 
2.3.2 部分虛擬化 
2.3.3 操作系統(tǒng)虛擬化 
2.3.4 討論 
2.4 虛擬機的生命周期 
2.4.1 虛擬機快照 
2.4.2 克隆虛擬機 
2.4.3 高可用性機制 
2.5 虛擬化的可靠性和可用性風險  第3章 服務可靠性和服務可用性 
3.1 錯誤和失效 
3.2 八成分框架 
3.3 服務可用性 
3.3.1 服務可用性指標 
3.3.2 MTBF和MTTR 
3.3.3 服務和網(wǎng)元影響中斷 
3.3.4 局部中斷 
3.3.5 可用性等級 
3.3.6 中斷歸因 
3.3.7 計劃內(nèi)宕機時間 
3.4 服務可靠性 
3.4.1 服務可靠性指標 
3.4.2 缺陷事務 
3.5 服務時延 
3.6 冗余和高可用性 
3.6.1 冗余 
3.6.2 高可用性 
3.7 高可用性和災難恢復 
3.8 流媒體服務 
3.8.1 控制和數(shù)據(jù)平面 
3.8.2 服務質(zhì)量指標 
3.8.3 等時性數(shù)據(jù) 
3.8.4 時延期望 
3.8.5 流媒體質(zhì)量損傷 
3.9 云計算的可靠性和可用性風險 
  
第2部分 分析篇
  
第4章 云計算的可靠性和可用性分析 
4.1 服務可靠性和可用性的期望 
4.2 云基本特征的風險 
4.2.1 按需自助服務 
4.2.2 寬帶網(wǎng)絡接入 
4.2.3 資源池 
4.2.4 快速彈性 
4.2.5 測量服務 
4.3 常見云特征的影響 
4.3.1 虛擬化 
4.3.2 地理分布 
4.3.3 彈性計算 
4.3.4 高級安全性 
4.3.5 大規(guī)?!?br /> 4.3.6 同質(zhì)化 
4.4 服務模式的風險 
4.4.1 傳統(tǒng)的責任歸因 
4.4.2 云應用的責任歸因 
4.5 IT服務管理和可用性的風險 
4.5.1 ITIL概述 
4.5.2 服務策略 
4.5.3 服務設計 
4.5.4 服務轉移 
4.5.5 服務運營 
4.5.6 持續(xù)服務改進 
4.5.7 IT服務管理概述 
4.5.8 服務編排的風險 
4.5.9 IT服務管理風險 
4.6 過程區(qū)域中斷的風險 
4.7 故障檢測的注意事項 
4.7.1 硬件故障 
4.7.2 編程錯誤 
4.7.3 數(shù)據(jù)的不一致性和錯誤 
4.7.4 冗余錯誤 
4.7.5 系統(tǒng)電源故障 
4.7.6 網(wǎng)絡錯誤 
4.7.7 應用協(xié)議錯誤 
4.8 部署模型的風險 
4.9 IaaS數(shù)據(jù)中心的期望值  第5章 虛擬化的可靠性分析 
5.1 可靠性分析技術 
5.1.1 可靠性框圖 
5.1.2 單點故障分析 
5.1.3 故障模式影響分析(FMEA) 
5.2 虛擬化技術的可靠性分析 
5.2.1 全虛擬化分析 
5.2.2 虛擬操作系統(tǒng)分析 
5.2.3 半虛擬化分析 
5.2.4 VM共存分析 
5.2.5 討論 
5.3 軟件故障率分析 
5.3.1 虛擬化和軟件故障率 
5.3.2 虛擬機管理程序故障率 
5.3.3 虛擬化和云的其他軟件風險 
5.4 恢復模型 
5.4.1 傳統(tǒng)的恢復選項 
5.4.2 虛擬化恢復選項 
5.4.3 討論 
5.5 應用架構策略 
5.5.1 按需單用戶模式 
5.5.2 單用戶守護進程模式 
5.5.3 多用戶服務器模式 
5.5.4 服務器整合模式 
5.6 虛擬化恢復方式的可用性建?!?br /> 5.6.1 虛擬化單工架構的可用性 
5.6.2 虛擬化冗余架構的可用性 
5.6.3 關鍵故障率 
5.6.4 故障覆蓋率 
5.6.5 故障檢測延遲 
5.6.6 切換延遲 
5.6.7 切換成功率 
5.6.8 建模與“快速故障” 
5.6.9 本地和虛擬化部署的比較  第6章 硬件可靠性、虛擬化和服務可用性 
6.1 對硬件故障停機時間的期望 
6.2 硬件故障 
6.3 硬件故障率 
6.4 硬件故障檢測 
6.5 硬件故障遏制 
6.6 硬件故障的緩解 
6.7 通過虛擬化緩解硬件故障 
6.7.1 虛擬CPU 
6.7.2 虛擬內(nèi)存 
6.7.3 虛擬存儲 
6.8 虛擬化網(wǎng)絡 
6.8.1 虛擬網(wǎng)絡接口卡 
6.8.2 虛擬局域網(wǎng) 
6.8.3 虛擬IP地址 
6.8.4 虛擬專用網(wǎng)絡 
6.9 虛擬硬件的MTTR 
6.10 討論  第7章 容量和彈性 
7.1 系統(tǒng)負載基礎知識 
7.1.1 特別事件的考慮 
7.1.2 Slashdot效應 
7.2 過載、服務的可靠性和可用性 
7.3 傳統(tǒng)的容量規(guī)劃 
7.4 云和容量 
7.4.1 標稱的云存儲模型 
7.4.2 彈性的期望 
7.5 管理聯(lián)機容量 
7.6 容量相關的服務風險 
7.6.1 彈性和彈性故障 
7.6.2 部分容量故障 
7.6.3 服務延遲風險 
7.6.4 容量損傷和服務可靠性 
7.7 容量管理風險 
7.7.1 脆弱的應用架構 
7.7.2 故障或監(jiān)測數(shù)據(jù)不足 
7.7.3 錯誤的容量決策 
7.7.4 不可靠的容量擴張 
7.7.5 不可靠的容量縮減 
7.7.6 轉換速度不足 
7.7.7 緩慢的容量管理決策 
7.7.8 資源庫存耗竭 
7.7.9 云跳轉失敗 
7.7.10 政策限制 
7.8 安全性和服務可用性 
7.8.1 服務可用性的安全風險 
7.8.2 拒絕服務攻擊 
7.8.3 DoS攻擊的防御 
7.8.4 量化安全攻擊對服務可用性的影響 
7.8.5 建議 
7.9 彈性擴張和收縮的架構  第8章 服務編排分析 
8.1 服務編排定義 
8.2 基于策略的管理 
8.2.1 SLR的作用 
8.2.2 服務可靠性和可用性的測量 
8.3 云管理 
8.3.1 云管理中快速彈性的作用 
8.3.2 云管理中云突發(fā)的作用 
8.4 服務編排在風險緩解中的作用 
8.4.1 延遲 
8.4.2 可靠性 
8.4.3 監(jiān)督管理 
8.4.4 安全 
8.5 小結  第9章 地理分布、地理冗余和災難恢復 
9.1 地理分布VS地理冗余 
9.2 傳統(tǒng)的災難恢復 
9.3 虛擬化和災難恢復 
9.4 云計算和災難恢復 
9.5 地理冗余恢復模型 
9.6 云和傳統(tǒng)地理冗余的附加益處 
9.6.1 減少預期的宕機時間 
9.6.2 緩解災難性的網(wǎng)絡元件故障 
9.6.3 減少未發(fā)現(xiàn)的和雙工元件故障 
9.7 討論  第3部分 建議篇 第10章 應用、解決方案和責任認定 
10.1 應用配置場景 
10.2 應用的部署方案 
10.3 系統(tǒng)宕機時間預期 
10.3.1 傳統(tǒng)的系統(tǒng)宕機時間預期 
10.3.2 虛擬化應用宕機時間預期 
10.3.3 IaaS的硬件宕機時間預期 
10.3.4 云應用的宕機時間預算 
10.3.5 總結 
10.4 最終的端到端解決方案的注意事項 
10.4.1 什么是端到端解決方案 
10.4.2 云消費者的特定架構 
10.4.3 數(shù)據(jù)中心冗余 
10.5 服務不佳的原因 
10.6 解決方案服務的測量 
10.7 管理可靠性和云計算服務  第11章 構建可靠系統(tǒng)的建議 
11.1 虛擬化和云計算的架構 
11.1.1 軟件映射到VM 
11.1.2 服務負載分配 
11.1.3 數(shù)據(jù)管理 
11.1.4 軟件冗余和高可用性機制 
11.1.5 快速彈性 
11.1.6 過載控制 
11.1.7 共享 
11.1.8 多租戶 
11.1.9 同步應用 
11.2 災難恢復 
11.3 IT服務管理的注意事項 
11.3.1 軟件升級和打補丁 
11.3.2 服務遷移活動的影響分析 
11.3.3 通過VM遷移緩解服務遷移活動的影響 
11.3.4 服務遷移活動的測試 
11.3.5 流程錯誤最小化 
11.3.6 服務編排的注意事項 
11.4 許多分布式云VS少量巨型云 
11.5 硬件歸因宕機時間最小化 
11.6 架構優(yōu)化 
11.6.1 可靠性和可用性標準 
11.6.2 可訪問性優(yōu)化 
11.6.3 高可用性、持續(xù)性、可靠性和質(zhì)量優(yōu)化 
11.6.4 災難恢復優(yōu)化 
11.6.5 操作注意事項 
11.6.6 案例分析 
11.6.7 理論最優(yōu)的應用架構  第12章 虛擬化應用的可靠性設計 
12.1 可靠性設計 
12.2 調(diào)整DfR以適應虛擬化應用 
12.2.1 硬件獨立性應用場景 
12.2.2 服務器整合應用場景 
12.2.3 多租戶應用場景 
12.2.4 虛擬化設備應用方案 
12.2.5 云部署應用場景 
12.3 可靠性要求 
12.3.1 通用可用性要求 
12.3.2 服務的可靠性和延遲要求 
12.3.3 過載要求 
12.3.4 在線容量增長和收縮 
12.3.5 (虛擬化)實時遷移要求 
12.3.6 系統(tǒng)轉變活動的要求 
12.3.7 地理冗余和服務持續(xù)性要求 
12.4 可靠性定性分析 
12.4.1 虛擬化應用的SPOF分析 
12.4.2 虛擬化應用的故障模式影響分析 
12.4.3 容量的增長和收縮分析 
12.5 可靠性定量預算與建?!?br /> 12.5.1 可用性(宕機時間)建?!?br /> 12.5.2 整體宕機時間預算及目標 
12.5.3 管理維護預算分配 
12.6 健壯性測試 
12.6.1 基準健壯性測試 
12.6.2 高級主題:虛擬化能更好地測試健壯性 
12.7 穩(wěn)定性測試 
12.8 實際性能分析 
12.9 可靠性路線圖 
12.10 硬件可靠性  第13章 云計算解決方案的可靠性設計 
13.1 解決方案的可靠性設計 
13.2 解決方案范圍和期望 
13.3 可靠性需求 
13.3.1 解決方案的可用性需求 
13.3.2 解決方案的可靠性需求 
13.3.3 災難恢復需求 
13.3.4 彈性需求 
13.3.5 明確的配置參數(shù) 
13.4 解決方案建模與分析 
13.4.1 云數(shù)據(jù)中心部署的可靠性框圖 
13.4.2 解決方案故障模式的影響分析 
13.4.3 解決方案服務轉變活動的影響分析 
13.4.4 云數(shù)據(jù)中心的服務可用性(MP 2)分析 
13.4.5 聚合服務可用性(MP 3)建?!?br /> 13.4.6 恢復點目標分析 
13.5 組件可靠性檢查 
13.6 解決方案的測試和驗證 
13.6.1 健壯性測試 
13.6.2 服務的可靠性測試 
13.6.3 地理冗余測試 
13.6.4 彈性與調(diào)度測試 
13.6.5 穩(wěn)定性測試 
13.6.6 在用服務測試 
13.7 實際性能的跟蹤和分析 
13.7.1 云服務的測量 
13.7.2 解決方案的可靠性路線圖 
13.8 解決方案可靠性的其他主題 
13.8.1 服務等級協(xié)議 
13.8.2 云服務提供商的選擇 
13.8.3 書面的可靠性計劃  第14章 總結 
14.1 服務可靠性和服務可用性 
14.2 故障問責和云計算 
14.3 服務宕機時間因素 
14.4 服務可用性測量點 
14.5 云容量和彈性的考慮 
14.6 最大化服務可用性 
14.6.1 降低產(chǎn)品歸因的宕機時間 
14.6.2 降低數(shù)據(jù)中心歸因的宕機時間 
14.6.3 降低IT服務管理的宕機時間 
14.6.4 降低災難恢復的宕機時間 
14.6.5 優(yōu)化云服務可用性 
14.7 可靠性努力 
14.8 結束語  縮略語 
參考文獻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