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瘦的郭初陽,瘦的語文課堂
第一章 愛殺柴桑隱
性教育和死亡教育,是我們當前教育的兩大缺失。漠視性教育,讓人不懂得去愛自己的伴侶,影響的是今后的婚姻;漠視死亡教育,讓人不懂得此生為人的珍貴與短暫,造成個體對生活的冷漠和生命的輕視。
《致女兒的信》:一次并不成功的性教育
望眼欲穿性教育
我對范美忠文章的看法,兼談死亡教育
死亡教育問答錄
問答錄:傳播、行動、改變
第二章 名溪近訟庭
《祭十二郎文》作為中國典型朝代的典型文人作品,暴露了中國人典型的缺陷:情感失控,依賴感,借他人來確定自己,垂直型的家庭結構(只重父子/母子,不重夫妻關系),遇挫折自暴自棄……孫隆基寫于1983年的那句話,總是如喪鐘,鳴響不已——
不論“現代化”與否,中國“人”被設計的方式是否根本上有問題?
與性無關的純潔——讀《第一次抱母親》
從瀕死五階段看《祭十二郎文》
陳情表?殘肢令!
不意老山之中,有此嫩婦
尷尬的孔孟——大陸現行中小學教材中的中國文化原典
古書絕對的不可讀,倘若是強迫的令讀
語文背后的思想迷局
第三章 掃沙開野步
生活與文學有著各自的原則:生活要盡量計算成本與收益,堅持精力節(jié)省原則;文學要盡量使人恢復對生活的敏感,“使石頭顯出石頭的質感”,堅持陌生化原則。兩條原則,前者要求節(jié)約時間、創(chuàng)造財富;后者要求延長時間、醒覺生命。
牛尾巴為什么要翹起來?——評《畫家與牧童》
謊話說不圓——我看《盲孩子和他的影子》
……
第四章 搖舸出閑汀
第五章 宿簡邀詩伴
第六章 余花在酒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