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東風,男,1959年生于浙江。1991年畢業(yè)于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獲文學博士學位?,F為首都師范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首都師范大學中國詩歌中心兼職研究員,北京師范大學文藝學研究中心專職研究員、兼職博士生導師,中南大學文學院特聘教授。《文化研究》叢刊主編。主要從事文藝學、當代中國文藝思潮與當代中國文化研究。著有《中國古代心理美學六論》、《文學史哲學》、《文體演變及其文化意味》、《從超邁到隨俗——莊子與中國美學》、《后殖民主義》、《闡釋中國的焦慮——轉型時代的文化解讀》、《社會轉型與當代知識分子》、《從美學到文化——陶東風學術自選集》、《90年代審美文化研究》、《文化研究:西方與中國》、《社會理論視野中的文學與文化》等,主編《文學理論基本問題》、《知識分子與社會轉型》,翻譯《文化研究導論》等。發(fā)表學術論文約百余篇。其成果曾獲得中國文聯第四屆優(yōu)秀文藝評論一等獎,第一屆、第三屆全國青年優(yōu)秀美學學術成果獎,第三、第五屆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獎, 新時期20年優(yōu)秀文學理論論文獎等。2004年被評為北京市優(yōu)秀教師。曾經赴美國、澳大利亞等國進行學術訪問。。周憲,男,1954年生于江蘇南京。先后畢業(yè)于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文學學士),北京大學哲學系美學專業(yè)(哲學碩士),南京大學中文戲劇學專業(yè)(文學博士)。現任南京大學中文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南京大學校長助理、人文社會科學高級研究院院長、藝術學院院長。曾赴韓國、新加坡等國講學,赴意大利作合作研究。中國中外文藝理論學會理事,教育部文科研究基地“文藝學研究中心”(北京師范大學)學術委員。主要學術興趣集中在文化研究,美學和文藝學研究等方面。博士論文《布萊希特與中國當代戲劇》被評為2000年全國優(yōu)秀博士學位論文。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年度項目"視覺文化與美學轉型",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九五規(guī)劃重點項目“當代中西審美文化研究”。代表作有《視覺文化的轉向》《文化表征與文化研究》《審美現代性批判》等。。胡疆鋒,男,1973年7月生于新疆。首都師范大學文學院副教授。先后在新疆喀什師范學院、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首都師范大學文學院學習,文藝學博士,曾在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博士后流動站工作,2009年6月被聘為副教授,2009年7月至今在首都師范大學文學院工作,2010年1月被評為碩士生導師。著有《伯明翰學派青年亞文化理論研究》等。譯著與參編著作有《亞文化讀本》《亞文化:風格的意義》《西方文論史教程》《新編美學教程》《大學美學》等。2007年被評為首都師范大學優(yōu)秀畢業(yè)研究生。2008年博士論文《亞文化的風格:抵抗與收編》被評為首都師范大學優(yōu)秀博士論文。2013年入選北京市屬高等學校高層次人才引進與培養(yǎng)三年行動計劃(2013年—2015年)青年拔尖人才培育計劃。。周計武,男,1977年生,江蘇徐州人。現為南京大學文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1999年畢業(yè)于徐州師范大學中文系,獲文學學士;2002年畢業(yè)于徐州師范大學中文系文藝學專業(yè),獲文學碩士;2005年畢業(yè)于南京大學中文系文藝學專業(yè),獲文學博士。主要學術興趣集中在西方美學、文藝社會學和文化研究等方面?,F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985工程”人文社會科學創(chuàng)新基地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預研項目等課題三項。在《文藝研究》、《文藝理論研究》、《江蘇社會科學》等CSSCI期刊發(fā)表論文20余篇,其中多篇被《新華文摘》和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全文轉載。著有《藝術終結的現代性反思》《文學與認同:跨學科的反思》《文化現代性與美學問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