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世紀的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中,正常我回北宋王朝仁宗皇佑嘉佑、英宗治平、神宗熙寧時期,我國詩壇上出現了一顆新星,這便是郭祥正。他一出現,立即嬴得享有盛譽的詩壇老將梅堯臣的贊揚,嬴得著名詩人王安石、鄞獬、袁陟及章望之、章衡等的贊揚。他們中的絕大多數敷人說他是李白后身。熙事五年(一〇七二),歐陽修去世,才華橫溢的年未二十的詩人李腐,大聲疾呼,希望郭祥正繼歐陽修之后鍍導詩壇,焉詩壇盟主。郭祥正的作品產生過相當廣泛的影響。然而,進入哲宗、徽宗時期,這愿新星在一些人的心目中,似乎漸漸失去了光彩。有的人甚至通過蘇軾的口說他不懂得詩,通過黃庭壁的口說他不懂得訶,奚落者有之,譏諷者有之。為什廢出現這種情況?是不是郭祥正真的“江郎才盡”?當然不是這樣。他元佑中所作的《山寺老僧》、《西村》,宋人黃升就認為深得太白體。這里,也應諺提出這樣的事實:他的作品并沒有在早期的基礎上有著明顯的突破,或者說,處在一種相對停滯狀態(tài)。那么,問題在哪裹?從客觀上說,梅堯臣這樣負重望的老前輩的過早逝世,使他失去了良師和提攜的力量。從主觀上說,他在頌揚聲中成長,可能一步步滋長了自負、自傲的心理,妨礙了他在藝術上達到更高的境界。與此相聯系,他可能漠視同時代的一些人,看不起晚一輩人,難免開罪于他們當中的不少人(他現寺的詩篇很少提到有才華、有成就的晚輩詩人)。于是,郭祥正和他們之間的關系,漸漸地由疏遠而被孤立起來。蘇軾是郭祥正的摯友。在蘇軾去世以后-種情況就更加明顯,特別突出地表現在他和李之儀的關系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