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犁痕槳跡:我的語文行與思》,是一位小語人30多年語文學習、教研“行”與“思”的留痕,也是他的一份人生“作業(yè)”。這是一本厚實的文集,由三部分組成。第一本部分——“學”語文:把讀“過”的書變成讀“到”的書;第二部分——“教”語文:留下形象,留下情感,留下語言篇;第三部分——“說”語文:還文本以生命。這三部分蘊含了一位語文教師發(fā)展和成長的邏輯——學習語文,資深自身的語文素養(yǎng)和底蘊;教學語文,把自己的積淀轉化為教學資源,幫助學生提升語文素養(yǎng);思考語文,經歷了學習、實踐、反思的歷程,生成自己關于語文教學的主張。在書中,我們感受到作者把讀書、思考、實踐、寫作,融合在自己的“語文人生”之中,開出了屬于自己的“語文教學之花”。他認為,讀書是教師最重要的“備課”,也是永遠的“備課”。 帶著自己的生命體驗,在閱讀中尋找人的信息,聆聽文字和人(作者或作品里的人)的聲音,復活久遠的人的生命,復活躺著的看似沒有生命的文字的生命。 在生命的傳遞與聆聽中,你的心靈、精神在發(fā)育、成長。當你的心靈變得豐滿,智慧變得深邃,教學對你來說就是一種享受。關于語文教學,他的主張是,語言是語文教學的根。有了對語言的感受、理解、品味和積累,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品德修養(yǎng)、審美情趣等,才會從語言這個根上長出來;語言的運用能力,也才能生成。語文教學應該在學生的精神世界里留下形象、留下情感、留下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