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一部關于魏晉南北朝貨幣史的全新力作。本書圍繞著如何評價魏晉南北朝的貨幣經濟發(fā)展狀況這一核心,在既有研究的基礎上,綜合考古資料,以時代為線索,系統(tǒng)闡述了魏晉南北朝直至隋唐時期,以通貨緊縮為基本時代特征,而通貨膨脹同時肆虐的時代特征,并對其原因進行了剖析。具體而言,由于當時戰(zhàn)亂割據(jù),經濟凋敝,政府財政上面臨巨大壓力,各朝政府在進行貨幣改革時首先考慮的并不是穩(wěn)定國內經濟,而是盡可能地汲取社會資源。因而這一歷史時期,各朝發(fā)行的貨幣大多為溢價的劣幣,即便偶有鑄造精良的貨幣,之后也因吏治敗壞而發(fā)生輕劣化的情況。同時這一時期私人偽鑄貨幣也十分猖獗,而這一偽鑄貨幣的風氣,也與朝廷放任權貴私鑄貨幣相關。在這種情況下,國家信用徹底敗壞,民間一方面失去了貨幣使用偏好,轉向以物易物的自然經濟,另一方面在“劣幣驅逐良幣”的逆向格雷欣法則驅使下,將相對精良的古幣退出交易,進一步加劇了貨幣信用的崩解。本書從幣值波動這一小處著眼,反映了風雨飄搖的時代特征,生動展現(xiàn)了統(tǒng)治者的貪婪、普通百姓的痛苦、有識之士的奔走呼告和食利集團的冥頑不化,描繪了一幅長達四百余年的亂世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