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宮廷承應戲本是清代利用戲?。☉蚯┧囆g為國家政治服務的產物。清代承應戲本的編寫*早出現(xiàn)在康熙至乾隆年間,御用宮廷戲曲演出機構南府及其管理制度已經成熟。同時敕命張照等宮廷詞臣編撰了《月令承應》、《九九大慶》、《法宮雅奏》三大系列承應戲等,把戲曲演出與民俗祭禮、宮規(guī)儀禮巧妙結合,供南府排練演出使用。宮廷的戲劇內容和演出為國家的思想文化意識和政權統(tǒng)治服務。宮廷戲劇成為宮規(guī)儀禮的重要組成部分。三大系列承應戲僅限宮廷苑囿為帝后演出,以后清代歷朝戲?。☉蚯┏袘蓟旧涎匾u乾隆朝的模式。三大系列承應戲本清代僅限宮廷流傳,至民國之后始流傳宮外,其內容鮮為人知。朔望承應戲本是宮廷創(chuàng)作的又一成就,對民間戲劇產生重大影響。朔望日即農歷每月初一和十五日,民間有祭神習俗,有演劇習俗。入清以后宮廷未有朔望祭祀禮儀,只于宮廷中承應戲劇。因此宮中每月初一、十五演出的戲劇稱“朔望承應”。內容多為佛教訓化、吉慶祥瑞或大型神話、歷史故事。朔望承應劇目主要是連本大戲,一般為數(shù)十出甚至二百余出。這些劇本是乾嘉以來,張照、周祥鈺、王廷章等根據(jù)小說集體改編的昆弋本戲,有《勸善金科》、《鼎峙春秋》、《忠義旋圖》、《昭代簫韶》、《升平寶筏》和《封神天榜》等劇目,以及只存部分劇本的《楚漢傳》、《東漢春秋》和《興唐傳》等,《鐵旗陣》是道光年改編的亂彈本戲。這些戲流入民間。同光年以來,許多劇本分別編為皮黃(京?。﹩伪菊圩討颉?/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