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劇原稱“桂林戲”、“桂班戲”,是廣西地方戲曲劇種之一,始于明末清初,至今有300多年歷史。桂劇與徽劇、漢劇、湘劇、祁劇有密切的血緣關系,屬皮黃系統(tǒng),流布區(qū)域主要為桂林、柳州“官話”地區(qū)一帶。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戲劇類桂劇代表性傳承人羅桂霞就生長于桂劇的發(fā)源地——桂林。羅桂霞,女,壯族,1943年夏天出生于桂林,國家一級演員,中國戲劇家協(xié)會會員。曾任桂林市實驗桂劇團團長、桂林市桂劇團團長、桂林市文化局副局長。自幼跟母親學習桂劇,10歲入桂林市桂字科班,師從名旦張玲玲、王瓊仙、尹榕妹、龔瑤琴等桂劇表演藝術家,畢業(yè)后成為桂林市桂劇團的一員小將。1950年至1960年,參加桂劇演出千余場,擔任過多種角色,尤以文武雙全見長,成為桂北地區(qū)的桂劇新秀。20世紀六七十年代,主演桂劇新編傳統(tǒng)戲、現(xiàn)代戲多出,在國家省級戲曲演出活動中脫穎而出,備受贊譽。20世紀90年代至今,參與了獲得全國大獎的桂劇新編歷史劇《瑤妃傳奇》、《大儒還鄉(xiāng)》等劇目的演出,獲得表演獎。在堅持演出的同時還肩負傳戲育人的責任,進行桂劇教學,1981年以來,兼任桂林戲曲學校桂劇班的教師,口傳身授,帶出1981屆、1997屆和2011屆三屆學生?,F(xiàn)在仍然在桂劇班教授桂劇表演課。羅桂霞善演青衣、花旦,反串小生,文武兼能,以傳統(tǒng)唱法與科學發(fā)聲方法相結合,發(fā)揮嗓音的良好條件,以唱腔甜、美、脆、亮為特色,豐滿了桂劇唱腔的韻味。在長期的舞臺實踐中博采各家之長,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演唱風格。自八歲學戲至今60余年堅守桂劇藝苑,上演大小劇目有《沙家浜》、《海港》、《杜鵑山》、《楊開慧》、《灘險燈紅》、《楊門女將》、《虹霓關》、《昭君出塞》、《貴妃醉酒》、《孟麗君》、《梨花斬子》、《人面桃花》、《瑤妃傳奇》、《大儒還鄉(xiāng)》、《鬧嚴府》、《拾玉鐲》、《雙拜月》等,以“漾出人間別樣春”的“造型俊美,刀法馬步嫻熟”、“揮灑自如、聲情并茂”的桂劇表演藝術征服了許多觀眾。其中《梨花斬子》、《人面桃花》由中國戲曲研究室文藝部錄像保存,并入選“中國戲曲精品庫”,在中央電視臺、廣西電視臺播放。1983年,中國音像公司湖北分公司為她錄制了四盒桂劇唱腔音帶并在全國發(fā)行。曾榮獲第二屆、第三屆、第六屆廣西劇展表演獎,1988年被文化部特批為尖子演員,享受政府特殊津貼。2012年,文化部任命羅桂霞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桂劇代表性傳承人。雖然已逾古稀之年,但羅桂霞熱愛桂劇藝術的初衷未改,從未離開她所鐘愛的桂劇舞臺,演唱桂劇,收授弟子,師徒傳承,到大學、社區(qū)、鄉(xiāng)鎮(zhèn)、業(yè)余劇團進行桂劇藝術講座、輔導,參與有關研討會活動,在各項活動中推廣桂劇,牢記桂劇傳承人的神圣使命,時時刻刻為傳承發(fā)展桂劇事業(yè)貢獻力量。當年文化部副部長高占祥先生看了桂劇《瑤妃傳奇》后,對羅桂霞精湛的桂劇表演藝術贊不絕口,為她寫下了“風雪梅香”的題詞。這一題詞,正是羅桂霞60余年從藝生涯的生動寫照,她精彩的藝術人生穿越風雪,藝趣高遠,綻放出一朵朵光彩奪目的桂劇之花,她用艱辛而堅定的腳步,在保護傳承桂劇藝術的征途上桃李芬芳,清香四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