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不斷發(fā)展,畜產品需求的持續(xù)增長,飼料糧成為我國糧食安全的突出問題。僅考慮個別品種易產生偏差,因此需要從整體上厘清精飼料供需。從主要精飼料原料生產與供給看,飼料可供給總量增長速度遠遠超過產量增長速度(1980-2014年增長比例分別為281%和113%)。影響精飼料原料生產的因素在種植業(yè)有飼料糧市場價格波動、與競爭品成本收益比較、國家種植結構調整政策、技術進步、自然災害等。加工業(yè)則考慮主產品生產因素、工藝水平、深加工產品深度與需求及本身飼用性能等。借鑒Nerlove的適應性預期和局部調整模型,建立玉米和豆粕糠麩飼料供給量對價格的供給反應兩個函數(shù),通過SUR回歸發(fā)現(xiàn),前一期飼料供給量與自身價格在模型中都為顯著的正影響。玉米飼料與豆粕糠麩飼料供給都具備短期與長期均缺乏彈性的特征,但短期彈性小于長期彈性,供給反應有很強的滯后性,其調整周期不到1.5年。從精飼料消費量來看,我國精飼料消費量從1980年到2014年增長了接近7倍,消費量增長是主要精飼料可供給量增長的2倍多。其中生豬養(yǎng)殖精飼料消費比重*大,但在下降;耗糧量與飼料谷物消費量雖在上升但比重有波動;蛋白飼料比重漸漸達到合理水平;精飼料原料間存在價格邊際效應。影響中國精飼料消費量變動的因素主要是畜產品需求與飼料報酬。畜產品需求從我國食物消費模式與需求彈性分析。飼料報酬的影響因素主要包括養(yǎng)殖模式與行為變化、工業(yè)飼料普及率提高、科技與管理因素等。通過對精飼料消費影響因素定量分析發(fā)現(xiàn),肉類結構變動對精飼料需求有顯著的負影響,即禽肉相對豬肉比重越高,精飼料消費量越??;生豬平均料重比對精飼料消費量的正影響較大且顯著,肉雞平均料重比的正影響較小且不顯著。從精飼料原料國際貿易看,主要的蛋白飼料原產品大豆與油菜籽自工996年開始凈進口且逐年迅速攀升;飼料谷物在1985年后長期供大于求,依靠出口消化產能。然而,2002年后凈出口量逐年下降,2008年后凈進口量為正,2011年后主要精飼料原料全面凈進口。影響我國精飼料原料國際貿易的因素主要有:國內供需平衡情況、國際貿易可供給量、國內外價差、中國購買商的購買能力、中國與主要貿易國糧食與貿易政策。我國精飼料原料供需是否平衡?《中國精飼料供需研究》從重量與能量兩方面進行了分析。從精飼料供給量(重量)來看,大多年份是超出需求的。從能量角度看,2011年飼料供給能量也超過了動物生產所需能量。未來伴隨著飼料轉化率與工業(yè)飼料普及率提高,精飼料需求可能減少,而供給量略有增加,然而供需矛盾仍然突出且隨時間推移加劇。總量上僅是蛋白質飼料不夠,然而從結構看能量飼料中的飼料谷物缺口也很大,能量飼料內部結構矛盾同樣突出?;谝陨涎芯浚岢鏊姆矫鎸Σ呓ㄗh:從供給角度,打“組合拳”提高常規(guī)精飼料原料供給數(shù)量、質量以及利用效率,增加多種蛋白飼料供給,大力開發(fā)與促進非常規(guī)飼料的使用;從消費角度,合理引導與調整畜產品生產結構。進一步加大飼料科技的支持力度、加快科技轉化率;從國際貿易角度,適當進口肉,保持貿易政策穩(wěn)定以保證供應,梳理現(xiàn)有農產品相關貿易政策使之形成合力,進口來源多元化,充分合理布局全球市場,鼓勵有條件的企業(yè)走出去;從研究角度,盡快改進與整合目前統(tǒng)計體系,從而能對精飼料供需有更準確把握,為預測提供科學依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