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民族*內在、*真實和*深遠的力量是什么?今天人們基本有了共識,它不是政治、經濟和軍事力量,而是看似無形的文化力量。古人常把沒有能耐的人比作一介書生,所謂“百無一用是書生”,文弱書生也就時常被視為*沒有力量的人。還有的則把缺乏社會經驗、只懂死啃書本的人稱作“書呆子”,雖然飽讀詩書,卻是*沒有社會謀生能力的人。書生也好,書呆子也好,盡管不能代表文化,但畢竟在某種程度上聯系甚至象征著文化,因而多半暗含著對文化地位和作用的貶抑,至少是對其力量的懷疑。曾經一個時期,許多家長反對孩子報考文科,認為理工科才是真本領,便于將來謀職業(yè),而以文史哲與藝術為主的人文學科,要么是閑情逸致的消遣,要么是故紙堆里的死磕,要么是玄虛空泛的哲思??傊?,文化總給人遠離人間煙火的感覺,遠比不上能解決衣食住行的經濟學、數理化、法學、金融學等來得實在、親近與管用。事實上,這些關于文化的認知與觀念,過去、今天乃至未來,都會繼續(xù)存在下去。原因在于人們看問題的方式、角度和立場始終會存在差異:是從現實功利還是精神價值角度,是從局部著眼還是整體觀照角度,是從外在表象還是內在實質角度,是從當下利益還是關懷角度,得出的結論自然不同。在此我們不做細致辨析,僅就文化在整個社會系統(tǒng)中的作用來思考其價值。人類社會和文明的發(fā)展,其核心動力源于以人為中心的各種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教育等活動所形成的力量集合體所釋放的能量。這個過程一般情況下依照一種有序的規(guī)則發(fā)生和發(fā)展,而這種有序性和規(guī)則化,是人類根據自身目的性要求建立起來,以制度、法規(guī)、政策等形式固定下來,借助行政體制和力量來實行的。這里必須回到問題的源頭與關鍵點,那就是目的性的建立和實現目的的制度安排,均是由人來確定的,當然,目的的實現也同樣是由人來完成的。也就是說,一切問題的原點是人對自然、社會如何認知,并決定如何處理與它們的關系。正確的認知與智慧的抉擇無疑是人類文明健康發(fā)展的必要前提,而這種認知與智慧,*重要的依托學科——哲學,是整體性、根本性地把握世界、把握自然、把握科學的一種思維方法。它不糾纏于具體專業(yè)性和社會實踐問題,甚至不局限于哪個具體國家和地區(qū),而是以人類整體發(fā)展需要為著眼點,是思考人類未來命運和為把握這種命運該建立怎樣一種共同體的問題。當然,在這個前提確立之后,還需要形成相應的共識和力量,構成推動人類文明發(fā)展的前行動力。這個動力就其本源而言,也來自精神文化,來自價值觀、信念和理念。文化的核心就是價值觀和理念,就是來自根植于人們內心的認知和價值認同,這些看似無形的東西,往往會上升為信念和信仰,形成無比強大的力量。從這個意義上說,文化顯然要比經濟、政治和軍事等更深潛、更強大、更有力。當我們從人類整體發(fā)展的宏大視野回到文化本身時,僅僅是確立了一個基本立場。緊接下來的問題依然復雜,因為文化本身是一個復雜的系統(tǒng),其發(fā)展是由多方面因素和力量決定的,不僅其內部各種因素相互作用和影響,而且內部因素與外部諸多因素也相互交織、互動互融,這些共同構成一個大文化框架,即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物質文化。其中,精神文化是核心,由此產生價值觀念、發(fā)展理念,并形成不同的制度文化和物質文化。人們總期望擁有一個先進的文化觀念.由此延伸出道德、規(guī)范、制度,以及傳播這些觀念的新聞報道和文學藝術。但什么樣的價值觀和理念符合人類的根本利益,不同國家、民族、階層,乃至不同職業(yè)、性別、年齡的人會有不同甚至對立的說辭和選擇。這樣看來,似乎所謂的先進文化難有確定的答案。對此,應當確立動態(tài)、辯證和發(fā)展的思考方式:動態(tài)是指不同時代有不同的文化主題和文化觀念,判定其優(yōu)劣應置于特定歷史環(huán)境和社會條件之中;辯證是指既要看在觀念生成時代其獨特的作用和影響,也要超出時代進行辯證分析;發(fā)展是指將問題置于整體性把握之下的理性考量,即在人類從過去、現在到未來的發(fā)展長河中去判定和調整方向。唯有如此,先進文化才能被辨識和確認。如同科學探索一樣,物質世界的真理絕不是一次性發(fā)現的,而是無數次實踐驗證的結果,但其結果或者真理未必恒久存在,顛覆性的新發(fā)現始終都在發(fā)生。所不同的是,不論是科學的舊原理還是新發(fā)現,一般總是把人類引向更加美好的未來,而文化理念選擇的失誤,往往導致災難性后果。